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应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股权激励实施效应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2.1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价值正相关 | 第8-9页 |
1.2.2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价值非线性相关 | 第9页 |
1.2.3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价值不相关 | 第9-10页 |
1.2.4 不同激励模式的比较 | 第10页 |
1.2.5 股权激励的收入效应 | 第10-11页 |
1.2.6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1.4 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2章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2.1 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2.2 股权激励的基本理论 | 第15-19页 |
2.2.1 代理理论 | 第15-16页 |
2.2.2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 第16-17页 |
2.2.3 契约理论 | 第17页 |
2.2.4 管理激励理论 | 第17-19页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总体情况统计 | 第19-31页 |
3.1 总体现状 | 第19-20页 |
3.2 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主体分析 | 第20-25页 |
3.2.1 IPO时间分布 | 第20-21页 |
3.2.2 上市板块分布 | 第21-22页 |
3.2.3 股权属性分布 | 第22-23页 |
3.2.4 行业属性分布 | 第23-25页 |
3.3 激励方案特征分析 | 第25-31页 |
3.3.1 激励模式 | 第25-26页 |
3.3.2 激励标的物来源分布 | 第26-27页 |
3.3.3 激励比例分布 | 第27-28页 |
3.3.4 激励有效期分布 | 第28-29页 |
3.3.5 被激励对象分布 | 第29-30页 |
3.3.6 行权条件 | 第30-31页 |
第4章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 第31-44页 |
4.1 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指标的选取 | 第31-32页 |
4.2 按要素密集程度对行业进行分类 | 第32页 |
4.3 假设的提出 | 第32-34页 |
4.3.1 股权激励强度与公司价值 | 第32-33页 |
4.3.2 激励有效期与公司价值 | 第33页 |
4.3.3 股权激励模式与公司价值 | 第33-34页 |
4.3.4 激励方案行权价格与公司价值 | 第34页 |
4.4 研究设计 | 第34-37页 |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4.4.2 变量设计 | 第35-37页 |
4.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7-42页 |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页 |
4.5.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4.5.3 稳定性检验 | 第41-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收入效应分析 | 第44-58页 |
5.1 股权激励对资方收益影响 | 第44-48页 |
5.1.1 股权激励对每股收益的影响 | 第44-45页 |
5.1.2 股权激励对公司市值的影响 | 第45-48页 |
5.2 股权激励对管理层收入的影响 | 第48-52页 |
5.2.1 研究假设 | 第48-49页 |
5.2.2 研究设计 | 第49-50页 |
5.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5.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1-52页 |
5.3 股权激励对普通员工收入的影响 | 第52-57页 |
5.3.1 研究假设 | 第52-53页 |
5.3.2 研究设计 | 第53-54页 |
5.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对策与建议 | 第58-62页 |
6.1 对企业的建议 | 第58-59页 |
6.1.1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58页 |
6.1.2 完善管理层薪酬收入考核机制 | 第58-59页 |
6.1.3 进一步完善公司产权制度 | 第59页 |
6.1.4 因行业制宜制定更完善的激励方案 | 第59页 |
6.2 对政府的建议 | 第59-62页 |
6.2.1 提高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估值能力 | 第59-60页 |
6.2.2 修订与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60页 |
6.2.3 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