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相关基金介绍 | 第13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3-16页 |
1.2.1 保障房住区 | 第13-14页 |
1.2.2 外部公共空间 | 第14-16页 |
1.2.3 保障房住区使用人群 | 第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1.3.1 保障房住区 | 第16-20页 |
1.3.2 住区公共空间 | 第20-23页 |
1.3.3 住区使用人群 | 第23-25页 |
1.3.4 小结 | 第25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5-2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1 实地调研 | 第26-27页 |
1.5.2 问卷调查 | 第27页 |
1.5.3 数据图表法 | 第27页 |
1.5.4 比较法 | 第2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保障房住区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 | 第29-40页 |
2.1 国外保障房住区发展历程及特征 | 第29-30页 |
2.2 我国保障房住区发展历程 | 第30-32页 |
2.3 国内外保障房住区的实践经验 | 第32-39页 |
2.3.1 新加坡达士岭组屋 | 第32-33页 |
2.3.2 香港公屋 | 第33-35页 |
2.3.3 昆山康居住宅小区 | 第35-36页 |
2.3.4 深圳水围柠盟人才公寓 | 第36-37页 |
2.3.5 深圳龙悦居 | 第37-38页 |
2.3.6 成熟保障房案例的经验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使用人群特征研究 | 第40-50页 |
3.1 住区居民活动特征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 第40-43页 |
3.1.1 居民年龄差异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 第40-43页 |
3.1.2 居民社会经济水平差异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 第43页 |
3.2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居民总体特征 | 第43-46页 |
3.2.1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的准入及退出政策 | 第43-44页 |
3.2.2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居民的总体特征总结 | 第44-46页 |
3.3 保障房住区与商品房住区差异化分析 | 第46-49页 |
3.3.1 住区基本情况对比 | 第46-47页 |
3.3.2 居民基本情况对比 | 第47-48页 |
3.3.3 居民的环境需求对比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使用现状研究 | 第50-80页 |
4.1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建设的总体情况 | 第50-53页 |
4.1.1 近年广州市保障房住区的建设计划与完成情况 | 第50-51页 |
4.1.2 广州近年保障房住区建设概况 | 第51-53页 |
4.2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 | 第53-70页 |
4.2.1 住区研究个案的选择 | 第53-54页 |
4.2.2 芳和花园 | 第54-58页 |
4.2.3 金沙洲新社区 | 第58-61页 |
4.2.4 泽德花苑 | 第61-64页 |
4.2.5 棠德花苑 | 第64-67页 |
4.2.6 琶洲新社区 | 第67-70页 |
4.2.7 调研保障房案例的共性问题 | 第70页 |
4.3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使用综合评价 | 第70-78页 |
4.3.1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 第70-71页 |
4.3.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第71-72页 |
4.3.3 保障房居民公共活动的时间 | 第72-73页 |
4.3.4 保障房居民公共活动的类型 | 第73-74页 |
4.3.5 保障房居民对不同空间要素的重视程度 | 第74-75页 |
4.3.6 保障房居民对不同外部公共空间类型的需求 | 第75-76页 |
4.3.7 保障房居民对外部公共空间及设施的满意度 | 第76-78页 |
4.3.8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使用综合评价 | 第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 第80-91页 |
5.1 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背景 | 第80-81页 |
5.1.1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 第80页 |
5.1.2 反哺城市 | 第80-81页 |
5.2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特征 | 第81-84页 |
5.2.1 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建设现状 | 第81-83页 |
5.2.2 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使用状况 | 第83-84页 |
5.3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重要影响因素 | 第84-86页 |
5.3.1 自然物质因素 | 第84-85页 |
5.3.2 人文社会因素 | 第85-86页 |
5.3.3 经济技术因素 | 第86页 |
5.4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的主要问题 | 第86-89页 |
5.4.1 相关研究的滞后 | 第86-87页 |
5.4.2 地域文化的缺失 | 第87页 |
5.4.3 人文关怀的缺乏 | 第87页 |
5.4.4 空间层次感的缺失 | 第87-89页 |
5.4.5 活动场地及设施的缺乏 | 第89页 |
5.4.6 交通组织的混乱 | 第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 第91-108页 |
6.1 设计需求 | 第91-93页 |
6.1.1 满足安全、舒适、可达的基本需求 | 第91-92页 |
6.1.2 充分考虑多样化的目标人群需求 | 第92页 |
6.1.3 保证效用最大化的建设需求 | 第92-93页 |
6.2 设计要点 | 第93-96页 |
6.2.1 有序的空间层次 | 第93-95页 |
6.2.2 复合型的空间功能 | 第95页 |
6.2.3 合理布局的活动设施 | 第95-96页 |
6.2.4 增加成本意识 | 第96页 |
6.2.5 引导居民参与设计 | 第96页 |
6.3 设计策略 | 第96-106页 |
6.3.1 街道空间 | 第96-99页 |
6.3.2 公共广场 | 第99-100页 |
6.3.3 公共绿地 | 第100-101页 |
6.3.4 公共设施 | 第101-102页 |
6.3.5 架空空间 | 第102-103页 |
6.3.6 院落空间 | 第103-104页 |
6.3.7 屋顶花园 | 第104-10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附录 | 第114-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附件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