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新区空间形态测度研究--以珠三角四新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缘起第13-14页
        1.1.1 城市新区走向“智慧时代”第13页
        1.1.2 大数据技术驱动城市空间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范畴的界定第15-16页
        1.3.1 智慧新区第15页
        1.3.2 城市空间形态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6-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述评第19-26页
    2.1 智慧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述评第19-20页
    2.2 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述评第20-23页
    2.3 大数据应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述评第23-26页
第三章 智慧新区空间形态解析方法探索第26-44页
    3.1 智慧新区数据库样本案例选取第26-31页
    3.2 智慧新区空间形态测度方法指标初选第31-39页
        3.2.1 基质与斑块形态测度第32-33页
        3.2.2 形态紧凑度与边界破碎度形态测度第33-34页
        3.2.3 主要道路形态测度第34-35页
        3.2.4 智慧用地形态测度第35-38页
        3.2.5 街区肌理形态测度第38-39页
    3.3 指标筛选方法第39-40页
    3.4 智慧新区指标筛选结果第40-41页
    3.5 智慧新区空间形态相关数据挖掘方法第41-44页
        3.5.1 数据获取第41-42页
        3.5.2 数据处理第42-44页
第四章 智慧新区空间形态测度实践与模式提取第44-83页
    4.0 智慧新区数据库样本简介第44-46页
    4.1 基质与斑块形态聚类第46-54页
    4.2 形态紧凑度与边界破碎度聚类第54-60页
    4.3 主要路网形态聚类第60-64页
    4.4 智慧用地形态聚类第64-73页
    4.5 街区肌理形态聚类第73-80页
    4.6 智慧新区空间形态聚类及形态发展趋势总结第80-83页
        4.6.1 居住空间和服务空间比例与基质度成正比第80页
        4.6.2 多为紧凑与分散结合、弹性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布局第80-81页
        4.6.3 全路网高密度,支路为主的路网结构第81页
        4.6.4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81页
        4.6.5 开放、多样的弹性街区肌理,富有街区特色第81-83页
第五章 珠三角四新区空间形态测度优化策略导引第83-107页
    5.1 珠三角四个智慧新区概述第83-84页
    5.2 珠三角四个智慧新区空间形态测度结果第84-103页
        5.2.1 基质斑块测度结果-部分新区存在生态环境风险,总体发展空间较大第84-87页
        5.2.2 形态紧凑度与破碎度测度结果-呈现形态紧凑分散结合与多中心发展格局第87-92页
        5.2.3 主要交通路网形态测度结果-高快速路路网密度高,部分主次干路路网密度较低,支路网密度普遍偏低第92-97页
        5.2.4 智慧用地测度结果-以智慧传播主导为主,居住、服务空间亟待提升第97-99页
        5.2.5 街区肌理测度结果-街区平均尺度较大,街区肌理扭动且复合第99-103页
    5.3 珠三角四个智慧新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建议第103-107页
        5.3.1 应用生态发展策略,倡导生态可持续型发展路径第103-104页
        5.3.2 强化多中心均衡发展、形成紧凑与分散结合的弹性网络结构第104-105页
        5.3.3 合理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开发控制的适应性第105页
        5.3.4 根据空间功能需求,形成“弹性街区”肌理第105-10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09页
    6.1 结论第107-108页
    6.2 研究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附录第113-121页
    附录A 基于Python的百度开放地图平台POI爬取程序第113-118页
    附录B 智慧新区空间形态测度指标专家调查问卷第118-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附件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设计初探
下一篇: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性住房户型灵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