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职教园区共享实训模式及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7-32页
    1.1 研究的源起第17-2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7-18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8-20页
        1.1.3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2 研究的对象第21-22页
        1.2.1 共享实训概念界定第21页
        1.2.2 对象范围界定第21-22页
        1.2.3 研究范围界定第22页
    1.3 研究现状第22-29页
        1.3.1 职教园区共享发展的相关研究第22-27页
        1.3.2 实训校舍单体建设相关研究第27-28页
        1.3.3 建筑空间共享的相关研究第28-29页
    1.4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5 文章创新点第30-31页
    1.6 研究框架第31-32页
第2章 职教园区的基础研究第32-42页
    2.1 职教园区的基本概念第32-34页
        2.1.1 职教园区的定义第32-33页
        2.1.2 职教园区的功能组成第33-34页
    2.2 职教园区的共享第34-37页
        2.2.1 共享层级第35-36页
        2.2.2 共享主体第36页
        2.2.3 共享程度第36-37页
    2.3 实训校舍第37-39页
    2.4 实训共享实践第39-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职教园区共享实训的可行性分析第42-69页
    3.1 职教园区实训共享的动因分析第42-49页
        3.1.1 职业教学资源非均衡性配置第42-44页
        3.1.2 校园用地与校舍指标的限制第44-47页
        3.1.3 效益与成本第47-49页
    3.2 共享建设内容第49-61页
        3.2.1 参与实训共享的学校类型第49-51页
        3.2.2 不同实训类型的实训用房共享的可行性第51页
        3.2.3 共享实训的建设内容第51-59页
        3.2.4 共享效率评价第59-61页
    3.3 建设与运行管理第61-64页
        3.3.1 实施动力第61-62页
        3.3.2 建设资金第62-63页
        3.3.3 建设主体第63页
        3.3.4 管理运行第63-64页
    3.4 建设指标探讨第64-65页
    3.5 共享机制第65-68页
        3.5.1 政策鼓励机制第65-66页
        3.5.2 管理运行机制第66页
        3.5.3 互动参与机制第66-68页
        3.5.4 动态适应机制第68页
    3.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基于共享层级的共享实训模式及规划策略第69-105页
    4.1 共享实训的层级建构第69-70页
    4.2 园城共享——区域综合性共享实训基地第70-77页
        4.2.1 建设思路第70-71页
        4.2.2 选址第71-72页
        4.2.3 规模与布局关系第72-74页
        4.2.4 交通组织第74-76页
        4.2.5 设计要点第76-77页
    4.3 校际共享——校际专业性实训基地与校际基础性实训基地第77-86页
        4.3.1 建设思路第77页
        4.3.2 共享主体第77-79页
        4.3.3 交通组织第79-82页
        4.3.4 服务半径第82-83页
        4.3.5 空间关系第83-86页
        4.3.6 设计要点第86页
    4.4 校内共享——校内实训中心第86-88页
        4.4.1 建设思路第86-87页
        4.4.2 设计要点第87-88页
    4.5 基于各层级共享实训实现的职教园区布局模式第88-99页
        4.5.1 现状研究成果分析第88-89页
        4.5.2 布局模式第89-99页
    4.6 存量资源——搭建职业技能服务共享平台第99-101页
    4.7 规划设计原则第101-103页
        4.7.1 弹性原则第101-102页
        4.7.2 可及性原则第102页
        4.7.3 适宜性原则第102-103页
    4.8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5章 共享实训空间设计策略第105-126页
    5.1 共享实训空间认知第105-109页
        5.1.1 基于共享命题的城市建筑空间属性第105-106页
        5.1.2 基于共享命题的实训空间属性第106-109页
    5.2 共享实训空间构成第109-114页
        5.2.1 模块化(理论)第109页
        5.2.2 简单体系(框架)第109-110页
        5.2.3 层次序列(填充体)第110-114页
    5.3 共享实训空间使用第114-124页
        5.3.1 分时第114-117页
        5.3.2 分隔第117-120页
        5.3.3 分层第120-121页
        5.3.4 分化第121页
        5.3.5 分期第121-124页
    5.4 设计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空间支配权限第124-125页
    5.5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6章 结论第126-128页
    6.1 研究成果第126-127页
    6.2 存在不足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3页
附录 常州科教城访谈节录第133-13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附件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精细化风气候下的围护结构风压分析
下一篇: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