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选题缘由第10-12页
        1.1.1 女大学生安全危机四起第10页
        1.1.2 当前女性安全教育困境第10-11页
        1.1.3 政策与社会迫切新要求第11-12页
        1.1.4 个人兴趣第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内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第12-15页
        1.2.2 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第15-16页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析第16-17页
    1.3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1 理论意义第17-18页
        1.3.2 实践意义第18页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8-19页
        1.4.1 安全第18页
        1.4.2 心理学领域的安全教育第18-19页
        1.4.3 教育学领域的安全教育第19页
        1.4.4 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第19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1页
        1.5.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5.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探寻第21-24页
    2.1 社会性别理论第21页
    2.2 生命教育理论第21-22页
    2.3 精神分析理论第22-23页
    2.4 人身消费理论第23-24页
第三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现状调查第24-56页
    3.1 研究内容设计第24-28页
        3.1.1 研究目标与对象第24页
        3.1.2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分析第24-28页
    3.2 正式问卷施测第28-30页
        3.2.1 频率分析第28-29页
        3.2.2 描述分析第29-30页
    3.3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总体现状第30-32页
        3.3.1 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性别差异第30页
        3.3.2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年级差异第30-31页
        3.3.3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专业差异第31页
        3.3.4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生源地差异第31-32页
        3.3.5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独生非独生差异第32页
        3.3.6 小结第32页
    3.4 财物安全维度之数据分析第32-40页
        3.4.1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33-34页
        3.4.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34-36页
        3.4.3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36-38页
        3.4.4 不同生源地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38-39页
        3.4.5 独生非独生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39-40页
        3.4.6 小结第40页
    3.5 人身安全维度之数据分析第40-48页
        3.5.1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41-43页
        3.5.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43-45页
        3.5.3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45-46页
        3.5.4 不同生源地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46-47页
        3.5.5 独生非独生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47-48页
        3.5.6 小结第48页
    3.6 心理安全维度之数据分析第48-56页
        3.6.1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49-50页
        3.6.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50-51页
        3.6.3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51-53页
        3.6.4 不同生源地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53-54页
        3.6.5 独生非独生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第54-55页
        3.6.6 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归因第56-65页
    4.1 财物安全维度第56-58页
        4.1.1 自我认同感弱第56页
        4.1.2 消费计划混乱第56-58页
        4.1.3 消费主义冲击第58页
    4.2 人身安全维度第58-62页
        4.2.1 传统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第58-60页
        4.2.2 高校安全管理针对性偏弱第60-61页
        4.2.3 社会总体治安环境不良第61-62页
    4.3 心理安全维度第62-65页
        4.3.1 恋爱心理倦怠消极第62页
        4.3.2 就业心理焦虑不堪第62-63页
        4.3.3 交往心理脆弱敏感第63-65页
第五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教育对策第65-73页
    5.1 财物安全维度第65-67页
        5.1.1 提升女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第65页
        5.1.2 加强对女大学生财商教育第65-66页
        5.1.3 净化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第66-67页
    5.2 人身安全维度第67-70页
        5.2.1 构建融入性别视角的安全空间第67-68页
        5.2.2 重塑女大学生人身安全知识教育体系第68-69页
        5.2.4 整合力量遏制对女大学生的不法侵害第69-70页
    5.3 心理安全维度第70-73页
        5.3.1 强化情感与情绪教育第70-71页
        5.3.2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第71页
        5.3.3 建立女大学生心理咨询制度第71-73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一: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第79-83页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活动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能动性的个案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微信里的公共政治话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