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中国论文

文化世界中的政治意识—钱穆“政道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25页
    一、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研究现状第13-22页
        (一) 关于政治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第13-15页
        (二) 关于近代学人与政治的研究第15-17页
        (三) 关于钱穆的研究第17-22页
    三、核心概念界定第22-25页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中的书斋学者第25-56页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政治思潮第25-31页
        一、自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第25-26页
        二、转型的困境第26-27页
        三、对于未来道路的争议:转型背景下的几种社会文化思潮第27-31页
    第二节 早年的学术积淀第31-45页
        一、短暂的求学生涯——早年传统教育与新式学堂第31-37页
        二、执教中小学——学术积淀与萌发第37-45页
    第三节 与北平知识界的和合与游离第45-54页
        一、近代中国知识界与“政制救国”第45-47页
        二、北平执教第47-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二章 战火中的爱国学者:从史学角度解读传统政治第56-131页
    第一节 国难中书就《国史大纲》第56-114页
        一、辗转西南著史报国第56-59页
        二、以国史解读传统政治文化第59-114页
    第二节 转捩文化研究第114-129页
        一、执教齐鲁第114-116页
        二、扛起传统文化的旗帜第116-121页
        三、走出学斋第121-125页
        四、短暂的学术游离期:再度沉寂为学人第125-129页
    小结第129-131页
第三章 流亡中的文化斗士:投身教育和社会实践第131-175页
    第一节 新亚学校与新士人之培养第131-145页
        一、初次办学的困窘第131-134页
        二、发展新亚第134-138页
        三、游学欧美体认中西文化差异第138-145页
    第三节 流亡学者政治文化活动第145-169页
        一、50年代初期香港局势第145-146页
        二、评议近现代政制第146-165页
        三、学术与政治的合作第165-169页
    第三节 新士人之实践第169-172页
        一、新亚教育第169-170页
        二、无奈辞职与重返学术第170-172页
    小结第172-175页
第四章 孤独的传统续脉者:以文化比较阐扬政治理想第175-202页
    第一节 “国士”的政学分离第175-180页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第175-176页
        二、归宗理学与心性修养第176-180页
    第二节 回归中西比较第180-190页
        一、中西文化本源的差异第181-182页
        二、政治文化内核差异第182-185页
        三、多统而分裂的政治格局第185-190页
    第三节 晚年学术整理及与友人的学术合离第190-200页
        一、晚年目盲与学术整理第190-196页
        二、与同时代学者之思想差异第196-200页
    小结第200-202页
第五章 以“三民主义”建构新政治第202-220页
    第一节 “民族主义”:自根自本的“中国式民主政治”第202-210页
        一、中国式民主政治第202-204页
        二、“公忠不党”与政党政治第204-206页
        三、“以德望镇群伦”的元首制度第206-208页
        四、自主自由的教育制度第208-210页
    第二节 “民权主义”:选贤与能第210-216页
        一、选举、考试与民权第210-212页
        二、“选贤与能”与“平权”第212-214页
        三、新国会第214-216页
    第三节 “民生主义”:农村自治第216-218页
    小结第218-220页
结语第220-222页
参考文献第222-227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227-228页
致谢第228页

论文共2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语言推广战略比较研究
下一篇: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