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研究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4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7-23页
        一、选题缘起第17-18页
        二、国内、国外研究现状第18-23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意义第23-31页
        一、时间的界定第23-24页
        二、关注对象的界定第24页
        三、概念的界定第24-31页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第31-34页
        一、基本思路第31页
        二、研究方法第31-32页
        三、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第32-34页
第二章 民国初年的政治整合困境、权威再造的逻辑与进程第34-70页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权威真空与政治整合困境第35-40页
        一、民国初年的政争与政治整合困境第35-39页
        二、权威真空:民国初年政治整合乱象背后的根源第39-40页
    第二节 民国初年重建权威的努力与实践第40-45页
        一、构建法理型权威的努力与实践第40-43页
        二、重塑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的努力与实践第43-45页
    第三节 整合与近代中国社会权威重建的内在理路第45-58页
        一、整合的性质——民主同质性整合第46-47页
        二、整合的主体与方式——政党与意识形态第47-52页
        三、政党领袖权威与意识形态的共生关系及近代史境中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基础第52-58页
    第四节 国民党领袖权威塑造的得失与近代中国社会领袖权威塑造的再出发第58-70页
        一、作为镜像与规制的国民党领袖的权威塑造第59-67页
        二、近代中国社会权威重建的再出发第67-70页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背景第70-100页
    第一节 民族主义成为时代共识第70-76页
        一、民族主义第71页
        二、近代中国语境中的民族主义第71-73页
        三、抗战前期的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第73-76页
    第二节 以宪政为核心的民主建国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第76-86页
        一、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建立第76-79页
        二、国民政府权力的无序运行与国家能力的不足第79-82页
        三、民主运动的高涨第82-86页
    第三节 党外意识形态的论争第86-94页
        一、日本与南京汪伪政权的奴化教育第86-88页
        二、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意识形态宣传第88-91页
        三、第三方势力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诘难第91-94页
    第四节 党内路线的分歧与党员队伍的扩大第94-100页
        一、党内路线的分歧第94-96页
        二、党员队伍的急剧扩大第96-100页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资源与主体第100-122页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资源第100-117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第101-104页
        二、列宁、斯大林的意识形态理论第104-107页
        三、党内早期领导人与文化工作者的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第107-110页
        四、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第110-117页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第117-122页
        一、知识分子群体第117-119页
        二、党的干部群体第119-122页
第五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的创造性回应第122-180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表述与实践标准连接起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外在形式、内在本质的统一第123-132页
        一、毛泽东新话语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123-126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论基础——《实践论》与《矛盾论》第126-128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首要路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释中国实际问题第128-129页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评判标准:实践第129-132页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理论对民族、阶级矛盾的回应第132-141页
        一、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抗战到底的态度第133-134页
        二、《论持久战》科学说明了抗战的前途与方向第134-135页
        三、抗日战争胜利实现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135-138页
        四、抗战的战略方针:游击战第138-139页
        五、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理论的意义第139-141页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国主张指明了民族国家的前途第141-155页
        一、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第141-148页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第148-155页
    第四节 群众路线与人民主权的实现第155-164页
        一、人民主权实现的两种路径第156页
        二、卢梭“公意”理论的实践困境与马克思的“社会共和国”解决方案第156-158页
        三、毛泽东与群众路线的形成第158-159页
        四、群众路线对卢梭“公意”学说的回应及其时代意义第159-164页
    第五节 以农民和小知识分子为主体建党的有效实现路径——思想建党第164-180页
        一、以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建党的理论困境第165-169页
        二、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结构性转换与思想建党的实现第169-171页
        三、思想建党的核心内容第171-175页
        四、毛泽东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思想建党学说的价值与意义第175-180页
第六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的具体路径及其角色功能第180-206页
    第一节 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路径第180-196页
        一、整风运动第181-186页
        二、宣传教育机构、书刊杂志出版的调整与组织宣传第186-191页
        三、编写党史第191-194页
        四、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仪式与象征第194-196页
    第二节 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形成及其角色功能第196-206页
        一、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确立与毛泽东超凡魅力型领袖的形成第196-197页
        二、毛泽东超凡魅力型领袖的表现形式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功能第197-206页
第七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及演化的历史逻辑、机制、局限与影响第206-234页
    第一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及演化的历史逻辑影响机制与局限第207-223页
        一、国家意志对领袖形成的限定第207-209页
        二、社会结构对领袖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的规制第209-216页
        三、政党自身对领袖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的影响第216-223页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的意义与影响第223-234页
        一、积极意义第223-231页
        二、消极影响第231-234页
结语第234-238页
参考文献第238-255页
致谢第255-2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57页

论文共2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世界中的政治意识—钱穆“政道论”研究
下一篇:中国职业足球行业“新政”的效果评估--基于经济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