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驻保高校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2.1.1 义利观 | 第14页 |
2.1.2 社会主义义利观 | 第14-16页 |
2.1.3 大学生义利观 | 第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2.1 中国古代义利观 | 第16-17页 |
2.2.2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 | 第17-18页 |
2.2.3 中国共产党人的义利观 | 第18-20页 |
3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 第20-30页 |
3.1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 | 第20-22页 |
3.1.1 主流认同社会主义义利观 | 第20-21页 |
3.1.2 义利观呈现多元化趋向 | 第21-22页 |
3.2 当前大学生义利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30页 |
3.2.1 学习目的注重现实利益 | 第22-23页 |
3.2.2 人际交往以个人为中心 | 第23-26页 |
3.2.3 就业选择短视性 | 第26-27页 |
3.2.4 公共意识相对欠缺 | 第27-28页 |
3.2.5 国家意识有待增强 | 第28-30页 |
4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4.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 第30-31页 |
4.1.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30页 |
4.1.2 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 第30-31页 |
4.2 高校教育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31-32页 |
4.2.1 传统义利观教育理念需要改善 | 第31页 |
4.2.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完善 | 第31-32页 |
4.2.3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待提高 | 第32页 |
4.3 家庭教育功能发挥不到位 | 第32-33页 |
4.3.1 家风传承不够 | 第32-33页 |
4.3.2 财富观念功利 | 第33页 |
4.4 当代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亟待提高 | 第33-35页 |
4.4.1 思想道德品格需要增强 | 第33-34页 |
4.4.2 自身道德素养需要强化 | 第34页 |
4.4.3 道德实践能力需要提高 | 第34-35页 |
5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对策 | 第35-44页 |
5.1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 第35-36页 |
5.1.1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第35页 |
5.1.2 坚守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阵地 | 第35-36页 |
5.1.3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第36页 |
5.2 加强高校义利观教育 | 第36-39页 |
5.2.1 坚持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导向 | 第37页 |
5.2.2 树立义利辩证统一的教育理念 | 第37-38页 |
5.2.3 推进大学生义利观教育路径和模式创新 | 第38页 |
5.2.4 提高师德建设的质量 | 第38-39页 |
5.3 发挥家庭的内在教化作用 | 第39-41页 |
5.3.1 传承优良家风,做到见利思义 | 第39-40页 |
5.3.2 明辨礼仪廉耻,尊崇高尚情操 | 第40页 |
5.3.3 崇尚勤劳致富,摒弃好逸恶劳 | 第40-41页 |
5.3.4 铭记家国情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 第41页 |
5.4 提升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 | 第41-44页 |
5.4.1 洞察义利是非,知晓善恶美丑 | 第41-42页 |
5.4.2 主动投身实践,坚持知行统一 | 第42页 |
5.4.3 秉持“四个自信”,立志成长成才 | 第42-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