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4页 |
1.2.1 核酸分子的检测 | 第19-31页 |
1.2.1.1 DNA在溶液中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 第19-21页 |
1.2.1.2 DNA过孔电流信号检测 | 第21-27页 |
1.2.1.3 DNA力信号的检测 | 第27-29页 |
1.2.1.4 控制并降低DNA的过孔速度 | 第29-31页 |
1.2.2 蛋白质折叠-解折叠研究 | 第31-34页 |
1.2.2.1 传统蛋白质折叠-解折叠研究方法 | 第32页 |
1.2.2.2 单分子检测方法在蛋白质折叠-解折叠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1.2.2.3 纳米孔技术在蛋白质折叠-解折叠检测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石墨烯纳米孔对DNA单碱基识别的可行性研究 | 第36-49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第36-39页 |
2.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 第36-37页 |
2.2.2 模型搭建及模拟细节 | 第37-39页 |
2.3 石墨烯纳米孔检测DNA分子可行性分析 | 第39-44页 |
2.3.1 石墨烯纳米孔开孔电流研究 | 第39-40页 |
2.3.2 双链DNA过孔阻塞离子电流研究 | 第40-42页 |
2.3.3 双链DNA过孔时间研究 | 第42-44页 |
2.4 石墨烯纳米孔对单链DNA均聚物的检测与辨识 | 第44-47页 |
2.4.1 单链DNA均聚物过孔离子电流检测 | 第45-46页 |
2.4.2 单链DNA均聚物过孔时间研究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纳米孔尺度对DNA过孔行为的影响 | 第49-61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准备工作及方法 | 第50-51页 |
3.3 氮化硅纳米孔尺寸对λ-DNA过孔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1 λ-DNA过孔阻塞电流 | 第51-53页 |
3.3.2 λ-DNA的过孔时间 | 第53-54页 |
3.4 受限环境下DNA过孔的输运机理 | 第54-59页 |
3.4.1 孔径对poly(dT)_(30)过孔阻塞电流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2 孔径对poly(dT)_(30)过孔时间的影响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柔性DNA均聚物在受限纳米孔内的动力学行为 | 第61-70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实验准备工作及方法 | 第62-63页 |
4.3 外加电势对poly(dT)_(20)捕获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 外加电势对poly(dT)_(20)过孔阻塞电流幅值的影响 | 第64-66页 |
4.5 外加电势对poly(dT)_(20)过孔时间的影响 | 第66-67页 |
4.6 poly(dT)_(20)柔性结构研究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纳米孔接入电阻的影响机制 | 第70-86页 |
5.1 引言 | 第70-71页 |
5.2 实验准备工作及方法 | 第71-73页 |
5.3 探针扫描纳米孔区域对纳米孔离子电流的影响 | 第73-76页 |
5.4 探针工作模式对纳米孔接入电阻的影响 | 第76-78页 |
5.5 基于三维几何精度的阻塞电流理论模型 | 第78-82页 |
5.6 探针扫描速度对纳米孔接入电阻的影响 | 第82-83页 |
5.7 外加电势对纳米孔接入电阻的影响 | 第83页 |
5.8 纳米孔直径对作用长度的影响 | 第83-84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DNA高精度操控过孔检测研究 | 第86-98页 |
6.1 引言 | 第86-87页 |
6.2 实验准备工作及方法 | 第87-88页 |
6.3 含巯基的poly(dT)_(130)在探针上的吸附表征 | 第88-90页 |
6.4 带巯基长链DNA的制备及表征 | 第90-92页 |
6.5 AFM探针操控DNA过孔研究 | 第92-9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七章 纳米孔对蛋白质折叠与解折叠的检测 | 第98-117页 |
7.1 引言 | 第98-99页 |
7.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第99-102页 |
7.3 纳米孔对蛋白质单一折叠态与解折叠态的检测与区分 | 第102-107页 |
7.4 蛋白质阻塞离子电流的理论计算模型 | 第107-109页 |
7.5 蛋白质取向性,离子溶液浓度及温度对纳米孔调制电流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7.6 纳米孔对蛋白质折叠态-解折叠态的互变以及折叠中间态的实时检测 | 第112-115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2页 |
8.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7-120页 |
8.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36-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