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1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二氧化碳化学 | 第14-17页 |
1.2.1 二氧化碳结构与性质 | 第14-15页 |
1.2.2 二氧化碳化学活化 | 第15-16页 |
1.2.3 二氧化碳化学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3.1 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 第17页 |
1.3.2 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传统合成方法 | 第17-21页 |
1.3.3 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应用 | 第21-25页 |
1.4 二氧化碳构建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 第25-49页 |
1.4.1 二氧化碳构建非环状氨基甲酸酯 | 第25-33页 |
1.4.2 二氧化碳构建环状氨基甲酸酯 | 第33-49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49-51页 |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49-50页 |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50-51页 |
第二章 碱促进的腙、胺与二氧化碳三组分偶联反应 | 第51-71页 |
2.1 引言 | 第51-5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2-55页 |
2.2.1 化学药品与试剂 | 第52-54页 |
2.2.2 产物表征 | 第54页 |
2.2.3 典型的实验操作 | 第54-5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5-70页 |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5页 |
2.3.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第55-59页 |
2.3.2.1 氨基甲酸酯合成的N-对甲苯磺酰腙的底物拓展 | 第55-58页 |
2.3.2.2 氨基甲酸酯合成的胺的底物拓展 | 第58-59页 |
2.3.3 控制实验 | 第59-61页 |
2.3.4 反应机理 | 第61页 |
2.3.5 谱图数据 | 第61-7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三章 碱促进的二芳基碘鎓盐、胺与二氧化碳三组分偶联反应 | 第71-88页 |
3.1 引言 | 第71-7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2-76页 |
3.2.1 化学药品与试剂 | 第72-76页 |
3.2.2 产物表征 | 第76页 |
3.2.3 典型的实验操作 | 第7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7页 |
3.3.1 条件优化 | 第76-78页 |
3.3.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第78-81页 |
3.3.2.1 芳香氨基甲酸酯合成的的胺底物拓展 | 第78页 |
3.3.2.2 芳香氨基甲酸酯合成的不同二芳基碘鎓盐底物拓展 | 第78-81页 |
3.3.3 反应机理 | 第81页 |
3.3.4 化合物谱图数据 | 第81-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铜催化烃基硼酸、胺、二氧化碳氧化偶联反应 | 第88-112页 |
4.1 引言 | 第88-8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9-94页 |
4.2.1 化学药品与试剂 | 第90-92页 |
4.2.2 产物表征 | 第92页 |
4.2.3 典型实验操作 | 第92-94页 |
4.2.3.1 铜催化烃基硼酸、胺与二氧化碳合成氨基甲酸酯 | 第92页 |
4.2.3.2 合成二价铜氨基甲酸盐配合物 | 第92-93页 |
4.2.3.3 二价铜氨基甲酸盐配合物催化烃基硼酸、胺与二氧化碳反应 | 第93页 |
4.2.3.4 芳基氨基甲酸酯重排反应步骤 | 第93页 |
4.2.3.5 芳基氨基甲酸酯邻位C-H酰基化反应步骤 | 第93页 |
4.2.3.6 芳基氨基甲酸酯邻位C-H芳基化反应步骤 | 第93页 |
4.2.3.7 芳基氨基甲酸酯重排反应步骤 | 第93-9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11页 |
4.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94页 |
4.3.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第94-98页 |
4.3.2.1 氨基甲酸酯合成的硼酸的底物拓展 | 第94-97页 |
4.3.2.2 氨基甲酸酯合成的胺的底物拓展 | 第97-98页 |
4.3.3 产物衍生 | 第98页 |
4.3.4 控制性实验 | 第98-99页 |
4.3.5 反应机理研究 | 第99-100页 |
4.3.6 晶体结构测定 | 第100页 |
4.3.7 化合物谱图数据 | 第100-11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钯催化联烯、胺和二氧化碳三组分偶联反应 | 第112-138页 |
5.1 引言 | 第112-11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3-116页 |
5.2.1 化学药品和试剂 | 第113-115页 |
5.2.2 产物表征 | 第115页 |
5.2.3 典型实验操作 | 第115-116页 |
5.2.3.1 合成苯并二氢呋喃类氨基甲酸酯 | 第115-116页 |
5.2.3.2 合成吲哚类氨基甲酸酯 | 第116页 |
5.2.3.3 合成手性氨基甲酸酯 | 第11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37页 |
5.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16-118页 |
5.3.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第118-121页 |
5.3.2.1 合成苯并二氢呋喃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 | 第118页 |
5.3.2.2 合成吲哚类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 | 第118-120页 |
5.3.2.2 合成手性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 | 第120-121页 |
5.3.3 控制性实验 | 第121-122页 |
5.3.4 反应机理研究 | 第122-123页 |
5.3.5 化合物谱图数据 | 第123-131页 |
5.3.6 HLPC谱图 | 第131-13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六章 钯催化芳基联烯醚、芳基卤化物、胺与二氧化碳的四组分偶联反应 | 第138-161页 |
6.1 引言 | 第138-13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39-142页 |
6.2.1 化学药品和试剂 | 第139-141页 |
6.2.2 产物表征 | 第141页 |
6.2.3 典型实验操作 | 第141-142页 |
6.2.3.1 钯催化联烯醚、芳基碘化物、胺与二氧化碳合成氨基甲酸酯 | 第141页 |
6.2.3.2 放大规模试验 | 第141-142页 |
6.2.3.3 产物进一步衍生还原成醇的反应步骤 | 第142页 |
6.2.3.4 产物进一步衍生还原成甲基的反应步骤 | 第14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42-160页 |
6.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42-144页 |
6.3.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第144-147页 |
6.3.2.1 缩醛合成的芳基卤化物的底物拓展 | 第144-145页 |
6.3.2.2 缩醛合成的联烯醚的底物拓展 | 第145-146页 |
6.3.2.3 缩醛合成的胺的底物拓展 | 第146-147页 |
6.3.3 放大规模实验以及产物衍生 | 第147页 |
6.3.4 控制性实验 | 第147-148页 |
6.3.5 反应机理研究 | 第148页 |
6.3.6 化合物谱图数据 | 第148-16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第七章 碱促进的芳炔、环氧杂环、胺与二氧化碳四组分偶联反应 | 第161-186页 |
7.1 引言 | 第161-162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62-166页 |
7.2.1 化学药品和试剂 | 第162-165页 |
7.2.2 产物表征 | 第165页 |
7.2.3 典型的实验操作 | 第165-166页 |
7.2.3.1 碱促进的芳炔、环氧杂环、胺与二氧化碳四组分偶联反应 | 第165页 |
7.2.3.2 放大规模试验 | 第165-166页 |
7.2.3.3 Suzuki-Miyaura反应步骤 | 第166页 |
7.2.3.4 三氟甲磺酸酯基的水解反应步骤 | 第166页 |
7.2.3.5 三氟甲磺酸酯基的胺化反应步骤 | 第166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66-185页 |
7.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66-168页 |
7.3.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第168-171页 |
7.3.2.1 烷基氨基甲酸酯合成的胺的底物拓展 | 第168-169页 |
7.3.2.2 烷基氨基甲酸酯合成的芳炔的底物拓展 | 第169-171页 |
7.3.2.2 烷基氨基甲酸酯合成的含氧杂环的底物拓展 | 第171页 |
7.3.3 烷基氨基甲酸酯产物的衍生 | 第171-172页 |
7.3.4 控制性实验 | 第172页 |
7.3.5 反应可能机理 | 第172-174页 |
7.3.6 NOE和HMBC谱图 | 第174-176页 |
7.3.7 HPLC谱图 | 第176页 |
7.3.8 化合物谱图数据 | 第176-185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85-186页 |
全文总结 | 第186-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4页 |
附录一: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 第204-211页 |
附录二:化合物谱图 | 第211-4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14-417页 |
致谢 | 第417-419页 |
附件 | 第4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