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1.1.2.1 理论价值 | 第11页 |
1.1.2.2 现实意义 | 第11-13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1.2.1 行为养成 | 第13页 |
1.2.2 养成教育 | 第13页 |
1.2.3 家校合作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研究过程 | 第17-18页 |
第2章 小学生家校合作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2.1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8页 |
2.2 协同学理论 | 第18-19页 |
2.3 系统生态学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X小学行为养成教育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 | 第21-36页 |
3.1 调查研究方法 | 第21-30页 |
3.1.1 调查对象 | 第21-22页 |
3.1.2 问卷设计原则 | 第22页 |
3.1.3 问卷分析 | 第22-30页 |
3.2 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行为养成的基本经验 | 第30-33页 |
3.2.1 学校的家校合作观 | 第30-31页 |
3.2.2 家校合作的有效做法 | 第31-32页 |
3.2.3 家校合作产生的效果 | 第32-33页 |
3.3 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6页 |
3.3.1 家校合作形式化,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 第33页 |
3.3.2 家长“重智轻德”现象严重 | 第33-34页 |
3.3.3 家长缺乏教养能力 | 第34页 |
3.3.4 家长与教师缺乏责任感 | 第34页 |
3.3.5 家长与学校交流不畅通 | 第34-36页 |
第4章 影响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家校因素 | 第36-40页 |
4.1 家长的生存状态影响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 第36-38页 |
4.1.1 家长的自身文化素养阻碍家校合作开展 | 第36页 |
4.1.2 家长参与学校意识举棋不定 | 第36-37页 |
4.1.3 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度不够 | 第37-38页 |
4.2 学校教育要素参与不充分影响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 第38-40页 |
4.2.1 学校教育资源占有情况不均衡 | 第38页 |
4.2.2 教师缺乏对家校合作工作的重视程度 | 第38-39页 |
4.2.3 教师的家校合作技能较低 | 第39-40页 |
第5章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家校合作策略 | 第40-45页 |
5.1 凝聚家校合力,培养行为养成教育 | 第40-42页 |
5.1.1 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 第40页 |
5.1.2 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 第40页 |
5.1.3 增进家校交流,保障家校合作时效 | 第40-41页 |
5.1.4 依据家长文化水平,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 第41页 |
5.1.5 重视家长委员会队伍建设,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 第41-42页 |
5.1.6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密切沟通协调 | 第42页 |
5.2 提升家长个人素养,创造家庭氛围 | 第42-45页 |
5.2.1 改变教育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 第42-43页 |
5.2.2 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 第43页 |
5.2.3 高度配合学校,提高合作水平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第51-53页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第53-55页 |
附录3 家长调查问卷 | 第55-57页 |
附录4 访谈提纲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