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基因治疗 | 第13-16页 |
1.1.1 miRNA | 第13-14页 |
1.1.2 miRNA-21 | 第14-15页 |
1.1.3 miRNA-21i | 第15-16页 |
1.2 肿瘤光疗 | 第16-18页 |
1.2.1 光动力治疗 | 第16页 |
1.2.2 光热治疗 | 第16-17页 |
1.2.3 光敏剂 | 第17页 |
1.2.4 肿瘤联合治疗 | 第17-18页 |
1.3 纳米载体 | 第18-19页 |
1.3.1 氧化石墨烯 | 第18页 |
1.3.2 树枝状大分子 | 第18-19页 |
1.4 酸响应型纳米复合物 | 第19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9-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2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GPCP纳米载体的构建与表征 | 第22-35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2.2 溶液配制 | 第22-24页 |
2.2.3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3.1 氧化石墨烯超声预处理 | 第24页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 | 第24-25页 |
2.3.3 GO-PLL的制备 | 第25页 |
2.3.4 GO-PLL-Cit的制备 | 第25页 |
2.3.5 GO-PLL-Cit-PAMAM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6 各物质Zeta电位表征 | 第26页 |
2.3.7 茚三酮法检测GPCP中PAMAM的结合率 | 第26页 |
2.3.8 动态光散射分析 | 第26页 |
2.3.9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第26-27页 |
2.3.10 透射电镜表征 | 第27页 |
2.3.11 热重分析 | 第27页 |
2.3.12 酸响应性电荷反转性质研究 | 第27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2.4.1 GPCP的合成 | 第27-28页 |
2.4.2 GPCP的结构表征 | 第28-30页 |
2.4.3 GPCP载体水力尺寸检测 | 第30-31页 |
2.4.4 GPCP纳米载体的形貌表征 | 第31-32页 |
2.4.5 热重分析GPCP各组分的比例 | 第32-33页 |
2.4.6 酸响应性电荷反转性质研究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GPCP/miRNA-21i/ICG纳米复合药物的构建与表征 | 第35-52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3.2.2 溶液配制 | 第35-36页 |
3.2.3 实验设备 | 第36-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3.3.1 GPCP/miRNA-21i的制备 | 第37页 |
3.3.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miRNA-21i的吸附作用 | 第37页 |
3.3.3 验证PAMAM对miRNA-21i的吸附作用 | 第37页 |
3.3.4 肝素钠释放及DNaseI降解 | 第37-38页 |
3.3.5 血清稳定性检测 | 第38页 |
3.3.6 GPCP/ICG的制备 | 第38页 |
3.3.7 GPCP/miRNA-21i/ICG的制备 | 第38页 |
3.3.8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3.3.9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9页 |
3.3.10 载药率和包封率测定 | 第39-40页 |
3.3.11 Zeta电位表征 | 第40页 |
3.3.12 酸响应性释放 | 第40页 |
3.3.13 光热转换能力研究 | 第40-41页 |
3.3.14 单线态氧产率测定 | 第41-42页 |
3.3.15 荧光成像 | 第42页 |
3.3.16 光热成像 | 第42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3.4.1 GPCP/21i的合成和表征 | 第42-45页 |
3.4.2 GPCP/ICG的制备及表征 | 第45-46页 |
3.4.3 GPCP/21i/I的制备及表征 | 第46-47页 |
3.4.4 酸响应性释放 | 第47-48页 |
3.4.5 光热转换性能研究 | 第48-49页 |
3.4.6 单线态氧产率测定 | 第49-50页 |
3.4.7 体外成像研究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GPCP/21i/ICG体外基因-光疗联合抗肿瘤研究 | 第52-7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2-55页 |
4.2.1 实验细胞 | 第52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52-53页 |
4.2.3 溶液配制 | 第53-54页 |
4.2.4 实验设备 | 第54-5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5-66页 |
4.3.1 细胞培养 | 第55-56页 |
4.3.2 生物安全性评估 | 第56页 |
4.3.3 细胞内吞分析 | 第56-57页 |
4.3.4 亚细胞定位和溶酶体逃逸研究 | 第57-58页 |
4.3.5 定量PCR实验 | 第58-60页 |
4.3.6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 | 第60-63页 |
4.3.7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 第63-64页 |
4.3.8 光疗效果 | 第64页 |
4.3.9 光疗-基因肿瘤联合治疗 | 第64-66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6-75页 |
4.4.1 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66页 |
4.4.2 细胞内吞 | 第66-67页 |
4.4.3 亚细胞定位和溶酶体逃逸研究 | 第67-68页 |
4.4.5 体外基因治疗效应研究 | 第68-70页 |
4.4.6 体外光疗抗癌效应研究 | 第70-72页 |
4.4.7 基因/光疗联合治疗 | 第72-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GPCP/21i/ICG体内基因-光疗联合抗肿瘤研究 | 第76-83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76-77页 |
5.2.1 实验细胞和动物 | 第76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76页 |
5.2.3 实验设备 | 第76-77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7-78页 |
5.3.1 细胞培养 | 第77页 |
5.3.2 构建实体荷瘤裸鼠模型 | 第77页 |
5.3.3 荷瘤裸鼠分组及给药治疗方案 | 第77-78页 |
5.3.4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测 | 第78页 |
5.3.5 统计分析方法说明 | 第78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8-82页 |
5.4.1 荷瘤裸鼠荧光成像分析 | 第78-79页 |
5.4.2 荷瘤裸鼠光热成像分析 | 第79-80页 |
5.4.3 裸鼠肿瘤及体重变化检测 | 第80-81页 |
5.4.4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3-8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