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有关相异构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已有研究的评析 | 第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构想 | 第15-18页 |
2.1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5页 |
2.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8页 |
2.3.1 科学知识观 | 第16页 |
2.3.2 科学学习观 | 第16-17页 |
2.3.3 科学教学观 | 第17-18页 |
第3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概述 | 第18-24页 |
3.1 相关术语的辨析 | 第18-20页 |
3.1.1 概念 | 第18页 |
3.1.2 前概念 | 第18页 |
3.1.3 错误概念 | 第18页 |
3.1.4 迷思概念 | 第18-19页 |
3.1.5 相异构想 | 第19-20页 |
3.2 概念转变的概述 | 第20-22页 |
3.2.1 概念转变的内涵 | 第20页 |
3.2.2 概念转变的方式 | 第20-21页 |
3.2.3 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 | 第21页 |
3.2.4 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类型 | 第21-22页 |
3.3 概念转变文本的概述 | 第22-24页 |
3.3.1 文本的内涵 | 第22页 |
3.3.2 文本的编写要求 | 第22-23页 |
3.3.3 文本的教学步骤 | 第23-24页 |
第4章 高一“电解质”相关概念的解读与相异构想的探查 | 第24-31页 |
4.1 高一“电解质”相关概念的解读 | 第24-26页 |
4.1.1 “电解质”相关概念在高中教材中的编排呈现 | 第24-25页 |
4.1.2 高中“电解质”相关概念的知识体系 | 第25页 |
4.1.3 高一“电解质”相关概念的特征 | 第25-26页 |
4.2 高一“电解质”相关概念相异构想的探查 | 第26-31页 |
4.2.1 文献查找 | 第26-27页 |
4.2.2 教师的非结构性访谈 | 第27-28页 |
4.2.3 学生的二段式测试 | 第28-31页 |
4.2.3.1 二段式测试卷的编制 | 第29页 |
4.2.3.2 二段式测试卷的施测 | 第29-31页 |
第5章 借助概念转变文本的相异构想转化教学实践 | 第31-39页 |
5.1 前、后测卷的编制 | 第31-32页 |
5.2 前测卷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5.2.1 前测卷的实施 | 第32页 |
5.2.2 前测卷的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5.3 “电解质”相关概念相异构想概念转变文本的编写 | 第33页 |
5.4 课堂教学实践 | 第33-34页 |
5.4.1 研究时间 | 第33页 |
5.4.2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5.4.3 实践过程 | 第33-34页 |
5.5 概念转变文本的教学案例 | 第34-36页 |
5.6 后测卷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5.7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 第37-39页 |
5.7.1 前后两次测试成绩 | 第37页 |
5.7.2 对前后两次测试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 第37-3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9-41页 |
6.1 研究的成果总结 | 第39页 |
6.2 研究的教学启示 | 第39-40页 |
6.3 研究的反思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