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第12-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问题提出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9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9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9-22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3.3 结构安排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第22-24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2 主要创新第23-24页
    1.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5-64页
    2.1 职业倦怠理论第25-35页
        2.1.1 理论性概念第25-27页
        2.1.2 倦怠量表研究第27-30页
        2.1.3 理论模型分析第30-35页
    2.2 教师职业倦怠第35-49页
        2.2.1 教师倦怠症状研究第35-36页
        2.2.2 倦怠前因变量研究第36-41页
        2.2.3 倦怠中介变量研究第41-47页
        2.2.4 倦怠结果变量研究第47-49页
    2.3 心理资本第49-55页
        2.3.1 理论性概念第49-51页
        2.3.2 结构与量表研究第51-53页
        2.3.3 相关研究第53-55页
    2.4 倦怠干预研究第55-61页
        2.4.1 干预研究进展第55-57页
        2.4.2 个体导向型干预研究第57-59页
        2.4.3 组织导向型干预研究第59-61页
    2.5 研究述评第61-63页
    2.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模型构建第64-77页
    3.1 理论基础第64-68页
        3.1.1 驱力理论第64-65页
        3.1.2 洛克目标理论第65-66页
        3.1.3 认知主义理论第66-67页
        3.1.4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第67-68页
    3.2 模型构建与理论假设第68-76页
        3.2.1 基于工作压力的干预路径第69-72页
        3.2.2 基于组织承诺的干预路径第72-74页
        3.2.3 基于心理资本的干预路径第74-76页
    3.3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四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量表构建第77-98页
    4.1 倦怠干预内容结构探索第77-89页
        4.1.1 理论式取样第78-82页
        4.1.2 数据编码第82-89页
    4.2 倦怠干预评价指标体系第89-92页
        4.2.1 测量指标遴选第89-90页
        4.2.2 测量体系构建第90-92页
    4.3 预调查第92-97页
    4.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第98-153页
    5.1 数据收集第98页
    5.2 描述性统计第98-104页
        5.2.1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第98-99页
        5.2.2 测量问项的描述性统计第99-103页
        5.2.3 信度分析第103-104页
        5.2.4 效度分析第104页
    5.3 数据的因子分析第104-122页
        5.3.1 心理资本的因子分析第104-108页
        5.3.2 工作压力的因子分析第108-111页
        5.3.3 教师效能的因子分析第111-113页
        5.3.4 组织承诺的因子分析第113-114页
        5.3.5 社会支持的因子分析第114-116页
        5.3.6 工作调控的因子分析第116-118页
        5.3.7 决策参与的因子分析第118-119页
        5.3.8 职业倦怠的因子分析第119-122页
    5.4 控制变量的影响作用分析第122-126页
        5.4.1 性别的影响作用第122-123页
        5.4.2 年龄的影响作用第123-124页
        5.4.3 学历的影响作用第124页
        5.4.4 职称的影响作用第124-125页
        5.4.5 教龄的影响作用第125-126页
    5.5 中介变量的作用分析第126-142页
        5.5.1 工作压力在教师效能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H1)第128-130页
        5.5.2 工作压力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H2)第130-132页
        5.5.3 工作压力在工作调控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H3)第132-134页
        5.5.4 工作压力在决策参与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H4)第134-136页
        5.5.5 组织承诺在教师效能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H5)第136-137页
        5.5.6 组织承诺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H6)第137-139页
        5.5.7 组织承诺在工作调控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H7)第139-141页
        5.5.8 组织承诺在决策参与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H8)第141-142页
    5.6 调节变量的作用分析第142-150页
        5.6.1 心理资本在教师效能与职业倦怠间的调节作用(H9)第143页
        5.6.2 心理资本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的调节作用(H10)第143-144页
        5.6.3 心理资本在工作调控与职业倦怠间的调节作用(H11)第144-145页
        5.6.4 心理资本在决策参与与职业倦怠间的调节作用(H12)第145-150页
    5.7 本章小结第150-153页
第六章 干预调控实验研究第153-178页
    6.1 研究目的第153页
    6.2 研究方法第153-159页
        6.2.1 实验对象第153-154页
        6.2.2 实验步骤第154页
        6.2.3 实验期限第154-155页
        6.2.4 个体导向型干预设计第155-156页
        6.2.5 组织导向型干预设计第156-159页
    6.3 Hopfield神经网络效果评价第159-177页
        6.3.1 Hopfield神经网络学习规则简述第161-162页
        6.3.2 等级界定第162页
        6.3.3 设计思路第162-163页
        6.3.4 设计步骤第163-164页
        6.3.5 等级分析第164-177页
    6.4 小结第177-178页
第七章 教育政策分析第178-188页
    7.1 教育政策分析框架构建第178-182页
        7.1.1 教育政策的样本选择第179-180页
        7.1.2 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维度第180-181页
        7.1.3 Y维度:人力资源管理维度第181-182页
        7.1.4 教育政策文本内容编码第182页
    7.2 结果分析第182-187页
        7.2.1 对教育政策X维度分析第182-186页
        7.2.2 对教育政策Y维度分析第186-187页
    7.3 本章小结第187-188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第188-194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88-189页
    8.2 对策建议第189-192页
        8.2.1 强化社会支持网络,提升教师职业认同第189-190页
        8.2.2 凸显学校组织力量,扩大决策参与第190-191页
        8.2.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第191-192页
        8.2.4 正确面对压力,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第192页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第192-194页
        8.3.1 进一步完善样本的代表性第193页
        8.3.2 干预调控的其他因素研究第193页
        8.3.3 强化倦怠纵向追踪研究第193-194页
参考文献第194-212页
附录第212-22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22-223页
致谢第223-224页

论文共2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ICT机理的有机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