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架力学性能与抗震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其抗震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点 | 第12-17页 |
| ·国内外木结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国内木结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外木结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木结构研究的文化历史意义 | 第20-21页 |
| ·木结构性能的研究意义 | 第21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殿堂式木构架结构特点及力学分析 | 第24-42页 |
| ·殿堂结构平面、立面、剖面布置 | 第24-28页 |
| ·殿堂结构平面布置 | 第24页 |
| ·结构立面布置 | 第24-26页 |
| ·结构剖面布置 | 第26-28页 |
| ·柱与基础的联结 | 第28-29页 |
| ·木构架榫卯半刚性连接力学分析 | 第29-41页 |
| ·榫卯传力方式 | 第29-32页 |
| ·杂交梁单元 | 第32-35页 |
| ·基于割线刚度的等效木构架 | 第35-37页 |
| ·基于等效木构架的虚拟侧向荷载法 | 第37-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古建木构架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 | 第42-80页 |
| ·木材特性 | 第42-45页 |
| ·木材的物理性质 | 第42-44页 |
| ·木材的力学性能 | 第44-45页 |
| ·木材材性试验 | 第45-48页 |
| ·含水率测定 | 第45-46页 |
| ·抗拉强度测定 | 第46页 |
| ·抗压强度测定 | 第46页 |
| ·抗剪强度测定 | 第46-47页 |
| ·抗压弹性模量测定 | 第47页 |
| ·抗弯弹性模量测定 | 第47页 |
| ·抗弯强度测定 | 第47页 |
| ·泊松比测定 | 第47-48页 |
| ·拟静力试验方法简介 | 第48-49页 |
| ·试验目的 | 第49页 |
| ·试验概况 | 第49-55页 |
|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49-51页 |
| ·试验设备与装置 | 第51-52页 |
| ·测点布置 | 第52-55页 |
| ·试验内容 | 第55-58页 |
| ·试验加载制度 | 第55-56页 |
| ·试验过程及结果 | 第56-58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78页 |
| ·构架滞回性能分析 | 第59-64页 |
| ·构架骨架曲线及其特征 | 第64页 |
| ·构架延性及耗能 | 第64-71页 |
| ·构架强度和刚度退化 | 第71-74页 |
| ·构架P-Δ恢复力模型 | 第74-77页 |
| ·侧角的减振 | 第77-78页 |
| ·原型结构分析 | 第78页 |
| ·小结 | 第78-80页 |
| 第四章 古建筑半刚性木构架的有限元分析 | 第80-92页 |
| ·有限单元法及有限元程序ANSYS概述 | 第80-81页 |
| ·有限单元法概述 | 第80页 |
| ·有限元程序ANSYS概述 | 第80-81页 |
| ·接触问题与非线性分析 | 第81-82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2-84页 |
| ·单元选择 | 第82页 |
| ·模拟节点半刚性接触对的建立 | 第82-84页 |
| ·材料属性 | 第84页 |
| ·模型几何尺寸 | 第84页 |
| ·拟静力加载木构架有限元分析 | 第84-91页 |
| ·网格划分 | 第84-85页 |
| ·边界条件及荷载施加 | 第85页 |
| ·结果分析 | 第85-91页 |
| ·原型结构分析 | 第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 1.结论 | 第92-93页 |
| 2 展望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页 |
| 获奖情况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