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房屋危险性鉴定的发展动态 | 第10-12页 |
| ·经验鉴定法 | 第11页 |
| ·实用鉴定法 | 第11-12页 |
| ·可靠概率鉴定法 | 第1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现行房屋危险等级鉴定标准 | 第14-30页 |
|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 | 第14-19页 |
| ·概述 | 第14页 |
| ·鉴定原则 | 第14-15页 |
| ·评定方法 | 第15页 |
| ·操作步骤 | 第15-19页 |
| ·《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90) | 第19-23页 |
| ·概述 | 第19页 |
| ·评定方法 | 第19-20页 |
| ·等级划分 | 第20-21页 |
| ·操作步骤 | 第21-22页 |
| ·承重结构系统评定 | 第22-23页 |
|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 | 第23-30页 |
| ·概述 | 第23页 |
| ·评定方法 | 第23-24页 |
| ·等级划分 | 第24-26页 |
| ·操作步骤 | 第26-30页 |
| 第三章 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 | 第30-66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讨论 | 第30-34页 |
| ·缺陷原因 | 第30-31页 |
| ·《危标》评判模型的改进办法 | 第31页 |
| ·算例 | 第31-34页 |
| ·权重值的调整 | 第34-38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5页 |
|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分配值 | 第35-37页 |
| ·算例 | 第37-38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8-59页 |
| ·综述 | 第38-39页 |
| ·基本理论 | 第39-41页 |
| ·单层模糊综合评判 | 第41-42页 |
| ·多层模糊综合评判 | 第42-43页 |
| ·模糊综合评判广义算子 | 第43-45页 |
| ·模糊模型识别 | 第45-47页 |
| ·改进隶属函数 | 第47-48页 |
| ·算例 | 第48-59页 |
| ·贴近度分析法 | 第59-65页 |
| ·基本理论 | 第59-60页 |
| ·贴近度在房屋鉴定中的应用 | 第60-62页 |
| ·讨论 | 第62页 |
| ·算例 | 第62-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传力树评判法 | 第66-78页 |
| ·综述 | 第66页 |
| ·故障树分析法(FTA) | 第66-69页 |
| ·传力树评判法 | 第69-75页 |
| ·承重构件的编码 | 第69-72页 |
| ·建立传力树 | 第72-73页 |
| ·操作步骤 | 第73-74页 |
| ·优缺点 | 第74-75页 |
| ·算例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模糊传力综合评判法 | 第78-92页 |
| ·基本理论 | 第78-81页 |
| ·适用范围和评定原则 | 第78页 |
| ·基本概念 | 第78页 |
| ·符号说明 | 第78-79页 |
| ·危险等级划分 | 第79-80页 |
| ·分区思想 | 第80页 |
| ·编码方法 | 第80-81页 |
| ·操作步骤 | 第81-83页 |
| ·算例 | 第83-89页 |
| ·评判失效讨论 | 第89-91页 |
| ·基本理论 | 第89-90页 |
| ·改进方法 | 第90-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 结论 | 第92页 |
| 展望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附录一 房屋组成部分单独破坏时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98-102页 |
| 附录二 房屋组成部分单独破坏时的贴近度评判 | 第102-106页 |
| 附录三 房屋组成部分单独破坏时的传力树评判 | 第106-10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与获奖情况 | 第108-110页 |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