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基于功能分区的杜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1.2.1 课题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课题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0-18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1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8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18-19页
        1.4.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第18页
        1.4.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分区第18页
        1.4.3 功能区第18-19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5.1 研究内容第19页
        1.5.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6 课题研究框架第21-23页
2 基于保护与利用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分区研究第23-75页
    2.1 遗址保护与利用观念第23-24页
        2.1.1 文物界与建筑界的对话与声音第23-24页
        2.1.2 “考古遗址公园模式”的产生第24页
    2.2 保护与利用目的下的分区研究第24-27页
        2.2.1 分区的目的与作用第24页
        2.2.2 分区类型第24页
        2.2.3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区划第24-26页
        2.2.4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功能分区第26-27页
    2.3 多团队合作的工作机制第27-28页
    2.4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调研案例解析第28-71页
        2.4.1 调研目的、对象与方式第28-30页
        2.4.2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第30-43页
        2.4.3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第43-52页
        2.4.4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第52-61页
        2.4.5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第61-71页
    2.5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调研案例总结第71-73页
        2.5.1 遗址本体展示区保护方式总结第71-72页
        2.5.2 休闲游憩区建设规律总结第72-73页
        2.5.3 功能服务区建设规律总结第73页
    2.6 本章小结第73-75页
3 杜陵遗址区基础研究第75-96页
    3.1 杜陵遗址区区位分析第75-78页
        3.1.1 规划定位第75-77页
        3.1.2 与周边区位关系第77-78页
    3.2 杜陵遗址概况第78-85页
        3.2.1 历史概况第78页
        3.2.2 考古研究概况第78-85页
    3.3 杜陵遗址现状第85-92页
        3.3.1 用地现状第85-88页
        3.3.2 保护现状第88-91页
        3.3.3 展示现状第91-92页
    3.4 数据调研分析第92-95页
        3.4.1 杜陵遗址认知度及满意度调查第93-94页
        3.4.2 杜陵遗址区休憩功能体验调查第94-95页
        3.4.3 需改善的现存问题第95页
    3.5 本章小结第95-96页
4 杜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第96-117页
    4.1 杜陵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利用模式第96页
    4.2 杜陵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区划第96-97页
        4.2.1 保护范围第97页
        4.2.2 建设控制地带第97页
        4.2.3 环境协调区第97页
    4.3 杜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范围及功能分区第97-101页
        4.3.1 规划范围第97-98页
        4.3.2 影响功能分区的因素第98-99页
        4.3.3 功能分区的依据第99-100页
        4.3.4 功能分区成果第100-101页
    4.4 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模式第101-102页
    4.5 遗址本体展示区保护设计第102-106页
        4.5.1 保护方式第102-103页
        4.5.2 展示设计第103-106页
    4.6 休闲游憩区规划设计第106-113页
        4.6.1 杜陵邑展示区第106-109页
        4.6.2 陪葬墓展示区第109-110页
        4.6.3 环境风貌区第110-111页
        4.6.4 景观节点第111-113页
    4.7 功能服务区第113-114页
    4.8 本章小结第114-117页
5 结论第117-119页
    5.1 课题研究的结论第117-118页
    5.2 研究内容的不足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4页
图表目录第124-13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30-131页
附录一·图纸附录第131-133页
附录二·调查问卷第133-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风道的景观设计研究
下一篇:陕北地区古村落中的景观意识研究--以佳县木头峪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