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物理学论文

黄河中游—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土壤粒度与物源关系分析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4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第14-21页
        1.1.1 选题依据第14-15页
        1.1.2 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 选题目的以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1页
    1.3 研究意义第21-24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4-28页
    (1) 地质地貌第25页
    (2) 气候第25页
    (3) 水文第25-26页
    (4) 成因概论第26-28页
第3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第28-38页
    3.1 研究材料第28-29页
    3.2 研究方法第29-38页
        3.2.1 野外宏观调查第30页
        3.2.2 室内理化指标测试第30-31页
        3.2.3 理化指标分析第31-38页
第4章 代表性全新世黄土剖面第38-132页
    4.1 各剖面概述第39-51页
        4.1.1 宁夏彭阳长城塬剖面第39-40页
        4.1.2 甘肃庄浪徐家碾剖面第40-41页
        4.1.3 关中东部尧禾村剖面第41-43页
        4.1.4 河南新郑格大张剖面第43-48页
        4.1.5 淮河上游卢庄村剖面第48-51页
    4.2 各剖面磁化率、年均气温与年均降雨量第51-65页
        4.2.1 宁夏彭阳长城塬剖面第51-54页
        4.2.2 甘肃庄浪徐家碾剖面第54-58页
        4.2.3 关中东部尧禾村剖面第58-61页
        4.2.4 河南新郑格大张剖面第61-65页
    4.3 各剖面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第65-70页
        4.3.1 宁夏彭阳长城塬剖面第65-66页
        4.3.2 甘肃庄浪徐家碾剖面第66-67页
        4.3.3 关中东部尧禾村剖面第67-68页
        4.3.4 河南新郑格大张剖面第68-69页
        4.3.5 淮河上游卢庄村剖面第69-70页
    4.4 各剖面谢帕德三角分类第70-73页
        4.4.1 宁夏彭阳长城塬剖面第70页
        4.4.2 甘肃庄浪徐家碾剖面第70-71页
        4.4.3 关中东部尧禾村剖面第71页
        4.4.4 河南新郑格大张剖面第71-72页
        4.4.5 淮河上游卢庄村剖面第72-73页
    4.5 各剖面粒度分形维数第73-79页
        4.5.1 宁夏彭阳长城塬剖面第73-74页
        4.5.2 甘肃庄浪徐家碾剖面第74-75页
        4.5.3 关中东部尧禾村剖面第75-76页
        4.5.4 河南新郑格大张剖面第76-78页
        4.5.5 淮河上游卢庄村剖面第78-79页
    4.6 各剖面土壤学分类粒级划分第79-86页
        4.6.1 宁夏彭阳长城塬剖面第79-80页
        4.6.2 甘肃庄浪徐家碾剖面第80-81页
        4.6.3 关中东部尧禾村剖面第81-83页
        4.6.4 河南新郑格大张剖面第83-85页
        4.6.5 淮河上游卢庄村剖面第85-86页
    4.7 各剖面沉积学分类粒级划分第86-91页
        4.7.1 宁夏彭阳长城塬剖面第86-87页
        4.7.2 甘肃庄浪徐家碾剖面第87-88页
        4.7.3 关中东部尧禾村剖面第88-89页
        4.7.4 河南新郑格大张剖面第89-90页
        4.7.5 淮河上游卢庄村剖面第90-91页
    4.8 各剖面粒度参数特征第91-104页
        4.8.1 宁夏彭阳长城塬剖面第91-93页
        4.8.2 甘肃庄浪徐家碾剖面第93-96页
        4.8.3 关中东部尧禾村剖面第96-99页
        4.8.4 河南新郑格大张剖面第99-102页
        4.8.5 淮河上游卢庄村剖面第102-104页
    4.9 各剖面粒度端元划分第104-125页
        4.9.1 宁夏彭阳长城塬剖面第104-108页
        4.9.2 甘肃庄浪徐家碾剖面第108-113页
        4.9.3 关中东部尧禾村剖面第113-117页
        4.9.4 河南新郑格大张剖面第117-121页
        4.9.5 淮河上游卢庄村剖面第121-125页
    4.10 各剖面粒度端元含量在深度上的小波分析第125-132页
        4.10.1 宁夏彭阳长城塬剖面第126-127页
        4.10.2 甘肃庄浪徐家碾剖面第127-128页
        4.10.3 关中东部尧禾村剖面第128-129页
        4.10.4 河南新郑格大张剖面第129-132页
第5章 黄土古土壤剖面对比第132-154页
    5.1 磁化率、年均气温和年均降雨量对比第132-135页
    5.2 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对比第135-136页
    5.3 谢帕德三角分类对比第136-137页
    5.4 粒度分形维数对比第137-138页
    5.5 各剖面土壤学粒级组分对比第138-142页
    5.6 各剖面沉积物粒级组分特征对比第142-144页
    5.7 各剖面粒度粒度参数对比第144-150页
    5.8 各剖面端元划分对比第150-154页
第6章 讨论第154-162页
    6.1 磁化率气候指标第154-155页
    6.2 粒度频率曲线特点分析第155页
    6.3 沉积物三角分类命名第155页
    6.4 粒度分形维数第155-156页
    6.5 不同粒级划分以及粒度参数的分析第156页
    6.6 粒度端元分析与端元组分含量小波分析第156-158页
    6.7 全新世古洪水发生的气候背景第158-162页
第7章 结论第162-168页
    7.1 主要结论第162-165页
    7.2 本文创新点第165-166页
    7.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90页
附件1第190-196页
致谢第196-19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98-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江一级阶地形成时代及其上覆黄土对MIS-3以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下一篇:七鳃鳗基因操作平台建立及沉默L-HMGB1、LIP和VLRB基因比较转录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