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2 研究进展与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1.2.1 古气候变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黄土-古土壤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3 汉江上游流域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 | 第25-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和研究地点 | 第29-41页 |
2.1 自然环境特征 | 第29-31页 |
2.2 研究材料 | 第31-38页 |
2.2.1 军王村(JWC)剖面 | 第31-32页 |
2.2.2 张沟(ZG)剖面 | 第32-35页 |
2.2.3 罗家滩(LJT)剖面 | 第35-36页 |
2.2.4 庹家湾(TJW)剖面 | 第36页 |
2.2.5 黄坪村(HPC)剖面 | 第36-38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2.3.1 物理性质参数分析 | 第38页 |
2.3.2 化学性质参数分析 | 第38-39页 |
2.3.3 微结构分析 | 第39页 |
2.3.4 年龄测定 | 第39-41页 |
第3章 测年结果与汉江一级阶地的形成年代 | 第41-49页 |
3.1 河流阶地形成年代判断方法及原理 | 第41-42页 |
3.2 OSL测年在汉江黄土研究中的可靠性 | 第42-44页 |
3.3 OSL测年数据与汉江一级阶地形成年代推演 | 第44-47页 |
3.4 汉江一级阶地形成背景 | 第47-49页 |
第4章 汉江一级阶地上覆黄土的地层和年代 | 第49-69页 |
4.1 汉江一级阶地上覆黄土的地层特征 | 第49-60页 |
4.1.1 野外宏观特征 | 第49-50页 |
4.1.2 室内理化性质参数证据 | 第50-60页 |
4.2 汉江一级阶地上覆黄土地层的年龄 | 第60-66页 |
4.3 汉江一级阶地上覆黄土地层的划分方案 | 第66-69页 |
第5章 秦岭南侧亚热带地区风成黄土理化性质特征 | 第69-91页 |
5.1 磁化率特征 | 第69-76页 |
5.1.1 汉江不同剖面的磁化率特征 | 第69-70页 |
5.1.2 黄土剖面磁化率的垂直方向变化 | 第70-76页 |
5.2 粒度特征 | 第76-83页 |
5.2.1 自然分布频率曲线 | 第76-77页 |
5.2.2 粒度组成特征 | 第77-79页 |
5.2.3 黄土剖面粒度组成的垂直方向变化 | 第79-83页 |
5.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83-88页 |
5.3.1 常量元素组成 | 第83-86页 |
5.3.2 元素迁移率 | 第86-88页 |
5.3.3 微量元素组成 | 第88页 |
5.4 小结 | 第88-91页 |
第6章 秦岭南侧亚热带地区风成黄土微结构特征 | 第91-101页 |
6.1 粗颗粒特征 | 第91-94页 |
6.2 土壤形成物 | 第94-97页 |
6.3 孔隙特征 | 第97-99页 |
6.4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7章 秦岭南侧亚热带环境下黄土的风化成壤特征 | 第101-129页 |
7.1 亚热带环境下黄土风化成壤过程分析 | 第101-108页 |
7.2 亚热带环境下黄土的风化成壤特征 | 第108-119页 |
7.2.1 黄土的化学风化强度 | 第108-113页 |
7.2.2 黄土风化成壤强度演变特征 | 第113-119页 |
7.3 汉江黄土与其他区域黄土风化特征比较 | 第119-124页 |
7.4 汉江流域黄土母质发育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地位 | 第124-129页 |
第8章 汉江一级阶地形成(55.0 ka B.P.)以来气候变化轨迹 | 第129-149页 |
8.1 汉江流域黄土记录中MIS-3事件的发现 | 第129-144页 |
8.1.1 MIS-3事件 | 第129-130页 |
8.1.2 汉江黄土记录的MIS-3事件证据 | 第130-141页 |
8.1.3 汉江流域的MIS-3事件特征 | 第141-144页 |
8.2 汉江流域55.0 ka B.P.以来气候演变轨迹 | 第144-146页 |
8.3 不同介质记录的气候变化对比 | 第146-147页 |
8.4 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49-153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49-152页 |
9.2 创新点 | 第152页 |
9.3 存在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79页 |
致谢 | 第179-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