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开行方案评价及优化调整方法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2 京沪高速铁路客流规律分析 | 第18-28页 |
2.1 客流规律分析维度 | 第18-19页 |
2.2 京沪高铁时空客流规律分析 | 第19-27页 |
2.2.1 整体客流规律 | 第19-20页 |
2.2.2 各月客流分布 | 第20-21页 |
2.2.3 周波动客流规律 | 第21-22页 |
2.2.4 日时段客流分布 | 第22-23页 |
2.2.5 节假日客流规律 | 第23-24页 |
2.2.6 主要车站发送量 | 第24-26页 |
2.2.7 OD客流分布规律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京沪高铁开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9页 |
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28-29页 |
3.2 指标体系建立流程 | 第29-32页 |
3.2.1 评价对象和目标概述 | 第30页 |
3.2.2 开行方案评价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3.3 面向京沪高速铁路的开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3页 |
3.4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33-38页 |
3.4.1 效益指标 | 第33-34页 |
3.4.2 运能指标 | 第34-36页 |
3.4.3 技术指标 | 第36-37页 |
3.4.4 服务性指标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京沪高铁开行方案评价方法研究 | 第39-47页 |
4.1 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比较 | 第39-41页 |
4.2 基于聚类-主成分分析的两阶段综合评价方法 | 第41-43页 |
4.2.1 总体思路 | 第41-42页 |
4.2.2 评价与调整的总体流程 | 第42-43页 |
4.3 关键技术与步骤 | 第43-46页 |
4.3.1 基于聚类-主成分分析的单列车评价 | 第43-45页 |
4.3.2 基于层次分析的整体方案评价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京沪高铁开行方案单列车评价及优化调整 | 第47-72页 |
5.1 选取评价样本 | 第47-53页 |
5.2 样本列车指标计算结果 | 第53-58页 |
5.3 样本指标聚类分析 | 第58-63页 |
5.4 样本主成分分析评价 | 第63-67页 |
5.5 京沪高铁开行方案单列车优化调整 | 第67-71页 |
5.5.1 优化调整步骤 | 第68页 |
5.5.2 优化调整实例 | 第68-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京沪高铁开行方案整体评价及优化调整 | 第72-83页 |
6.1 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 第72-73页 |
6.2 方案整体各层次指标分析 | 第73-81页 |
6.2.1 效益指标分析 | 第73页 |
6.2.2 运输指标分析 | 第73-76页 |
6.2.3 技术指标分析 | 第76-77页 |
6.2.4 服务性指标分析 | 第77-81页 |
6.3 京沪高铁整体方案优化调整建议 | 第81-8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 | 第83-84页 |
7.2 论文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