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述评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主体间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关概述 | 第18-32页 |
一、主体间性相关概述 | 第18-21页 |
(一) 主体间性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 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二) 主体间性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关概述 | 第21-27页 |
(一) 话语的涵义 | 第21-23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涵义 | 第23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 | 第23-26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 | 第26-27页 |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要类型 | 第27-30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话语 | 第27-28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 | 第28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 | 第28-29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话语 | 第29-30页 |
四、主体间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之间的关系 | 第30-32页 |
(一) 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换 | 第30-31页 |
(二) 主体间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联系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现状分析 | 第32-46页 |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现状调查 | 第32-33页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2页 |
(二) 调查问卷的实施 | 第32-33页 |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现状 | 第33-41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现有成果 | 第33-34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现存问题 | 第34-41页 |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提升的制约因素 | 第41-46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发展的相对滞后 | 第42页 |
(二)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42-43页 |
(三)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阻碍话语实效性的整体发挥 | 第43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者认知和沟通能力的欠缺 | 第43-46页 |
第三章 主体间性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提升路径 | 第46-56页 |
一、树立以主体间性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维 | 第46-49页 |
(一)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 第46-47页 |
(二) 搭建对话式的教学平台 | 第47-48页 |
(三) 营建包容式的教学空间 | 第48-49页 |
二、优化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 第49-52页 |
(一) 坚持以生为本 | 第50页 |
(二) 坚定一体多元 | 第50-51页 |
(三) 贴近学生生活 | 第51页 |
(四) 注重与时俱进 | 第51-52页 |
三、创新以主体间性为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 | 第52-56页 |
(一) 由单向话语方式向多向话语方式改进 | 第52-53页 |
(二) 文本话语与实践话语有机结合 | 第53-54页 |
(三) 由口号式话语向生活式话语转变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一 | 第64-68页 |
附录二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