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节能与舒适 | 第9-10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人员行为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人员行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门窗开关行为影响因素概述 | 第15-18页 |
1.3.1 环境因素 | 第16-18页 |
1.3.2 个体因素 | 第18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重庆地区高校学生公寓室内人员门窗开关行为调研 | 第21-35页 |
2.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2.2 室内环境的主观评价 | 第22-26页 |
2.2.1 过渡季节主观评价调查结果 | 第22-24页 |
2.2.2 夏季主观评价调查结果 | 第24-25页 |
2.2.3 冬季主观感受调查结果 | 第25-26页 |
2.3 调研对象的门窗开关行为习惯 | 第26-30页 |
2.3.1 选择开门窗通风的季节 | 第26-27页 |
2.3.2 门窗开关控制频率 | 第27-28页 |
2.3.3 门窗开关行为习惯 | 第28-30页 |
2.3.4 过渡季节门窗开启动作发生时间 | 第30页 |
2.4 各因素对门窗开关行为的影响程度及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2.4.1 各因素对门窗开关行为的影响程度 | 第30-31页 |
2.4.2 舒适度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2.5 各季节门窗开启和关闭的原因 | 第32-34页 |
2.5.1 门窗开启的原因 | 第32-33页 |
2.5.2 门窗关闭的原因 | 第33-34页 |
2.5.3 原因分析 | 第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重庆地区过渡季节高校学生公寓人员门窗开关行为测试研究 | 第35-49页 |
3.1 影响开门窗行为的环境参数的筛选 | 第35-36页 |
3.2 测试样本选择 | 第36-37页 |
3.2.1 测试时间 | 第36页 |
3.2.2 测试地点 | 第36-37页 |
3.3 测试仪器的选择及要求 | 第37-40页 |
3.3.1 测试仪器 | 第37-38页 |
3.3.2 测试要求 | 第38-40页 |
3.3.3 门窗开启状态记录装置安装 | 第40页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0-47页 |
3.4.1 独立样本 t 检验 | 第41-42页 |
3.4.2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42-46页 |
3.4.3 蒙特卡洛方法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重庆地区过渡季节高校学生公寓人员门窗开关行为 Logistic 模型研究 | 第49-77页 |
4.1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49-59页 |
4.1.1 与重庆典型年的 t 检验 | 第49-51页 |
4.1.2 影响因素分布概况 | 第51-56页 |
4.1.3 自变量的筛选 | 第56-59页 |
4.2 走廊门开关行为的 Logistic 回归模型 | 第59-67页 |
4.2.1 开走廊门概率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4.2.2 开走廊门概率模型的检验 | 第60-64页 |
4.2.3 开走廊门概率模型的分析 | 第64-65页 |
4.2.4 开走廊门概率与各因素之间的曲线关系 | 第65-67页 |
4.3 阳台门开关行为的 Logistic 回归模型 | 第67-76页 |
4.3.1 开阳台门概率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4.3.2 开阳台门概率模型的检验 | 第68-72页 |
4.3.3 开阳台门概率多因素模型的分析 | 第72-74页 |
4.3.4 开阳台门概率与各因素之间的曲线关系 | 第74-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重庆地区过渡季节高校学生公寓人员门窗开关行为蒙特卡洛模拟 | 第77-89页 |
5.1 Crystal ball 软件介绍 | 第77-78页 |
5.2 开走廊门概率的蒙特卡洛模拟分析 | 第78-82页 |
5.2.1 解释变量概率分布的确定 | 第78-79页 |
5.2.2 蒙特卡洛分析结果 | 第79-82页 |
5.3 开阳台门概率的蒙特卡洛模拟分析 | 第82-87页 |
5.3.1 解释变量概率分布的确定 | 第82-84页 |
5.3.2 蒙特卡洛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89-91页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7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 第97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