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1.1 课题的起源 | 第14-16页 |
1.1.1 山地中学设计现状 | 第14-15页 |
1.1.2 山地中学设计理论研究的缺乏 | 第15页 |
1.1.3 拓扑学概要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6-17页 |
1.2.1 对山地城镇建设有效途径的探寻 | 第16页 |
1.2.2 对山地中学建设技术支撑的研究 | 第16页 |
1.2.3 对山地建筑设计理论的补充与完善 | 第16-17页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7-18页 |
1.3.1 “山地”的建筑学意义 | 第17页 |
1.3.2 中学范围界定 | 第17页 |
1.3.3 拓扑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可行性研究 | 第19-20页 |
1.5 山地中学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1 相关文献 | 第20-22页 |
1.5.2 相关规范 | 第22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6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3-26页 |
2 山地构成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 第26-40页 |
2.1 山地环境的构成分析 | 第26-30页 |
2.1.1 地形 | 第26-28页 |
2.1.2 气候 | 第28-30页 |
2.1.3 地肌 | 第30页 |
2.2 山地步行交通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2.2.1 山地交通的特点 | 第30-31页 |
2.2.2 山地步行交通形式与空间形态 | 第31页 |
2.3 山地对中学的影响因子 | 第31-35页 |
2.3.1 坡度的影响 | 第31-34页 |
2.3.2 山位的影响 | 第34页 |
2.3.3 坡向的影响 | 第34页 |
2.3.4 风环境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 山地建筑设计手法在山地中学中的体现 | 第35-37页 |
2.4.1 减少接地 | 第35-36页 |
2.4.2 不定基面 | 第36-37页 |
2.4.3 山屋共融 | 第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3 理论基础及评价度量研究 | 第40-48页 |
3.1 拓扑的语意认识 | 第40-45页 |
3.1.1 拓扑学简介 | 第40-41页 |
3.1.2 拓扑学图论 | 第41-42页 |
3.1.3 基于图论的拓扑学路径网络 | 第42-45页 |
3.2 结构的认识 | 第45-46页 |
3.2.1 结构的普遍意义 | 第45页 |
3.2.2 结构的建筑意义 | 第45-46页 |
3.3 山地中学拓扑结构意义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普通中学拓扑结构研究 | 第48-70页 |
4.1 中学的建筑发展过程 | 第48-51页 |
4.1.1 现代中学教育空间发展历程 | 第48-50页 |
4.1.2 我国中学教育内容与教育空间的发展演变 | 第50-51页 |
4.2 中学的认识 | 第51-53页 |
4.2.1 中学是什么 | 第51-52页 |
4.2.2 中学的空间构成 | 第52-53页 |
4.3 学校的功能分区和规模指标 | 第53-54页 |
4.3.1 功能分区 | 第53页 |
4.3.2 面积指标 | 第53-54页 |
4.4 校园的流线 | 第54-58页 |
4.4.1 学生流线 | 第54-58页 |
4.4.2 教师流线 | 第58页 |
4.4.3 车流 | 第58页 |
4.5 中学各功能空间 | 第58-66页 |
4.5.1 教学区 | 第58-64页 |
4.5.2 运动场区 | 第64-65页 |
4.5.3 辅助用房区 | 第65-66页 |
4.6 普遍中学结构 | 第66-69页 |
4.6.1 中学结构的构造要则 | 第66-68页 |
4.6.2 连通度指数分析(参见 3.1.3) | 第68-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山地中学定量要素分析 | 第70-82页 |
5.1 学生平均速度研究 | 第70-71页 |
5.1.1 实地测验 | 第70页 |
5.1.2 调研问卷(调研结果以四舍五入计算) | 第70-71页 |
5.1.3 四条主要结构平均速度 | 第71页 |
5.2 山地中学中γ山地评价指标的修正 | 第71-76页 |
5.2.1 γ平地评价值 | 第71-72页 |
5.2.2 影响γ山地变化的原因 | 第72页 |
5.2.3 γ山地的构成 | 第72-74页 |
5.2.4 山地非直线系γ山地与可达时间 T 的修正系数 P | 第74-76页 |
5.3 主要结构路径距离与差异性分析方法 | 第76-77页 |
5.3.1 平面路径距离分析方法 | 第76-77页 |
5.3.2 山地路径距离与平地路径距离差异分析 | 第77页 |
5.4 主要结构宽度极值分析 | 第77-78页 |
5.5 间距因子 | 第78-80页 |
5.5.1 防火间距 | 第78-79页 |
5.5.2 日照间距 | 第79页 |
5.5.3 防噪间距 | 第79页 |
5.5.4 通风间距 | 第79-80页 |
5.5.5 教学用房建筑间距确定 | 第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山地中学设计策略与实例分析 | 第82-106页 |
6.1 山地中学设计原则 | 第82-83页 |
6.1.1 选址的原则 | 第82页 |
6.1.2 布局的原则 | 第82-83页 |
6.2 山地中学设计策略 | 第83-84页 |
6.2.1 利用山地设计方法创造中学拓扑结构 | 第83页 |
6.2.2 重视足球场在布局决定性因素 | 第83页 |
6.2.3 选择拓扑非直线系数小的方案: | 第83-84页 |
6.2.4 选择拓扑连通度指数大的方案 | 第84页 |
6.3 山地中学空间特征 | 第84-85页 |
6.3.1 聚合与分散相结合 | 第84-85页 |
6.3.2 具有空间多样性 | 第85页 |
6.3.3 具有时间性 | 第85页 |
6.4 蟠龙中学概况 | 第85-91页 |
6.4.1 任务要求 | 第85-86页 |
6.4.2 基地分析 | 第86-89页 |
6.4.3 中学设计与蟠龙中学矛盾 | 第89-90页 |
6.4.4 蟠龙地形功能分区 | 第90-91页 |
6.5 蟠龙中学各方案对比分析 | 第91-103页 |
6.5.1 方案一分析 | 第91-95页 |
6.5.2 方案二分析 | 第95-98页 |
6.5.3 方案三分析 | 第98-10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7 结语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附录 | 第114-124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 | 第114-115页 |
B. 问卷调查 | 第115-118页 |
C. 参考图纸 | 第118-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