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再制造概述 | 第9-11页 |
1.2.1 再制造的内涵 | 第9-10页 |
1.2.2 机床再制造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3.1 再制造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机床再制造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来源 | 第14-15页 |
第2章 基于有限元的疲劳寿命预测技术 | 第15-28页 |
2.1 疲劳寿命理论 | 第15-17页 |
2.1.1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对比 | 第15-17页 |
2.2 基于有限元的疲劳寿命计算 | 第17-26页 |
2.2.1 有限元分析过程 | 第17-18页 |
2.2.2 有限元疲劳寿命算法 | 第18-21页 |
2.2.3 疲劳损伤模型 | 第21-26页 |
2.3 重型机床零部件疲劳寿命算法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机床零件的有限元疲劳寿命预测 | 第28-47页 |
3.1 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28-30页 |
3.1.1 常见有限元软件比较 | 第28-29页 |
3.1.2 ANSYS Workbench 分析过程 | 第29-30页 |
3.2 重型卧车主轴 | 第30-37页 |
3.2.1 主轴实体模型 | 第30-31页 |
3.2.2 网格划分与编辑材料特性 | 第31-33页 |
3.2.3 边界条件 | 第33-34页 |
3.2.4 分析结果 | 第34-36页 |
3.2.5 疲劳寿命计算 | 第36-37页 |
3.3 增力丝杠 | 第37-43页 |
3.3.1 增力丝杠实体模型 | 第38-39页 |
3.3.2 网格划分 | 第39页 |
3.3.3 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3.3.4 分析结果 | 第40-42页 |
3.3.5 疲劳寿命计算 | 第42-43页 |
3.4 剩余寿命预测算法 | 第43-44页 |
3.5 Tr160×8 增力丝杠疲劳实验 | 第44-46页 |
3.5.1 实验装置 | 第44-45页 |
3.5.2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3.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机床零件可再制造性评估 | 第47-58页 |
4.1 可再制造性评价标准 | 第47-48页 |
4.2 可再制造性指数 | 第48-54页 |
4.2.1 技术性指数 | 第49-52页 |
4.2.2 经济性指数 | 第52-53页 |
4.2.3 环境指数 | 第53-54页 |
4.3 应用实例 | 第54-56页 |
4.3.1 技术性指数 | 第55页 |
4.3.2 经济性指数 | 第55-56页 |
4.3.3 环境指数 | 第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