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社会组织公信力的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2.1 社会组织公信力概述 | 第17-20页 |
2.1.1 社会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 第17-18页 |
2.1.2 公信力的内涵 | 第18页 |
2.1.3 社会组织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2 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2.2.1 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合法性的来源 | 第20-21页 |
2.2.2 良好的公信力有利于社会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 | 第21-22页 |
2.2.3 公信力是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基础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危害 | 第23-32页 |
3.1 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 第23-27页 |
3.1.1 社会组织的公众认同度不高 | 第23-25页 |
3.1.2 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不强 | 第25-26页 |
3.1.3 社会组织的媒体形象不佳 | 第26-27页 |
3.2 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危害 | 第27-32页 |
3.2.1 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 第27-28页 |
3.2.2 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 第28-30页 |
3.2.3 社会组织项目运行困难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 第32-44页 |
4.1 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 | 第32-35页 |
4.1.1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 第32-33页 |
4.1.2 公众对社会组织认识不充分 | 第33-34页 |
4.1.3 信用保障体系不完善 | 第34-35页 |
4.2 监管不到位 | 第35-38页 |
4.2.1 政府监管不力 | 第35页 |
4.2.2 社会监督缺位 | 第35-37页 |
4.2.3 评估机制不健全 | 第37页 |
4.2.4 问责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4.3 政府对社会组织缺乏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 第38-40页 |
4.3.1 政府管控严格 | 第38-39页 |
4.3.2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第39-40页 |
4.3.3 政府改革滞后 | 第40页 |
4.4 社会组织缺乏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 第40-44页 |
4.4.1 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40-41页 |
4.4.2 社会组织财务制度不透明 | 第41页 |
4.4.3 社会组织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41-44页 |
第五章 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对策 | 第44-53页 |
5.1 改善社会组织外部发展环境 | 第44-46页 |
5.1.1 完善社会组织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4-45页 |
5.1.2 政府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 | 第45-46页 |
5.1.3 政府要加快改革进程 | 第46页 |
5.2 完善我国社会组织外部监督机制 | 第46-48页 |
5.2.1 加强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 | 第46-47页 |
5.2.2 鼓励社会力量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 | 第47-48页 |
5.2.3 建立社会组织的外部评估机制 | 第48页 |
5.3 健全我国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 | 第48-50页 |
5.3.1 完善财务制度 | 第48-49页 |
5.3.2 规范内部管理机制 | 第49页 |
5.3.3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第49-50页 |
5.3.4 健全激励机制 | 第50页 |
5.4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 第50-53页 |
5.4.1 提升筹资能力 | 第50-51页 |
5.4.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第51页 |
5.4.3 提高社会组织知名度 | 第51-53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