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国内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3 我国政府权力运行内部控制的实践总结 | 第16-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的创新不足 | 第20-22页 |
1.5.1 创新点 | 第20页 |
1.5.2 不足 | 第20-22页 |
第2章 政府部门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的一般理论 | 第22-40页 |
2.1 主要基本概念 | 第22-30页 |
2.1.1 政府部门 | 第22-23页 |
2.1.2 内部控制 | 第23-25页 |
2.1.3 机制 | 第25-26页 |
2.1.4 权力运行 | 第26-29页 |
2.1.5 内控机制 | 第29-30页 |
2.2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 第30-35页 |
2.2.1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目标 | 第30-32页 |
2.2.2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原则 | 第32-34页 |
2.2.3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要素 | 第34页 |
2.2.4 政府内部控制的机制 | 第34-35页 |
2.3 政府部门内控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35-40页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部门内控机制 | 第35-36页 |
2.3.2 公共责任理论与政府部门内控机制 | 第36-37页 |
2.3.3 政府工具理论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 | 第37页 |
2.3.4 委托代理理论与政府部门内控机制 | 第37-38页 |
2.3.5 善治理论与政府部门内控机制 | 第38-40页 |
第3章 新城区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的实践 | 第40-62页 |
3.1 呼市新城区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实践的理论依据 | 第40-52页 |
3.1.1 分权理论与梳理部门权力 | 第40-43页 |
3.1.2 流程再造与优化权力流程 | 第43-45页 |
3.1.3 人性假设理论与实行风险防控 | 第45-49页 |
3.1.4 政府再造运动与形成制度体系 | 第49-50页 |
3.1.5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网上阳光运行 | 第50-52页 |
3.2 新城区政府部门权力运行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 第52-56页 |
3.2.1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大 | 第54页 |
3.2.2 人员招聘录用缺乏监督 | 第54-55页 |
3.2.3 财务资金管理不够规范 | 第55页 |
3.2.4 工程建设领域问题频发 | 第55-56页 |
3.3 新城区部门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情况及其效果 | 第56-62页 |
3.3.1 规范程序完善制度——以新城区交通局行政处罚为例 | 第56-57页 |
3.3.2 重要环节实行分权——以新城区教育局新教师招录为例 | 第57-58页 |
3.3.3 层层负责严密监控——以DJ街道工程资金拨付为例 | 第58-59页 |
3.3.4 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以新城区建设局招标投标为例 | 第59-60页 |
3.3.5 日常工作习惯的改进——基于基层工作人员个别访谈 | 第60-62页 |
第4章 政府部门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改革的对策性建议 | 第62-72页 |
4.1 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的不足 | 第62-64页 |
4.1.1 内部控制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 | 第62-63页 |
4.1.2 集权使内部互相监控虚化 | 第63页 |
4.1.3 权力运行不透明使权力运行内部控制无能为力 | 第63页 |
4.1.4 内部控制法制滞后 | 第63-64页 |
4.2 建立权力运行内部控制机制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64-65页 |
4.2.1 科学合理性原则 | 第64页 |
4.2.2 立足长远兼顾当前原则 | 第64页 |
4.2.3 重点与全面原则 | 第64-65页 |
4.2.4 内外结合原则 | 第65页 |
4.3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对策性建议 | 第65-72页 |
4.3.1 建立经常性教育机制,提高正确用权的自觉性 | 第65-66页 |
4.3.2 建立科学的制衡机制,实现从集权到制约 | 第66-67页 |
4.3.3 建立内控法制体系,增强制度监控的完备性 | 第67页 |
4.3.4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保证内控的独立性 | 第67-68页 |
4.3.5 建立良好的权力运行内控机制的外部环境 | 第68-7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