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序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2-14页 |
1.3 文章结构 | 第14-16页 |
2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概述及评估方法 | 第16-25页 |
2.1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概述及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1.1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概述 | 第16-17页 |
2.1.2 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2 评估方法 | 第19-22页 |
2.2.1 成本法 | 第19-20页 |
2.2.2 市场法 | 第20-21页 |
2.2.3 收益法 | 第21-22页 |
2.3 剩余收益模型 | 第22-25页 |
2.3.1 剩余收益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22页 |
2.3.2 剩余收益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22-23页 |
2.3.3 剩余收益模型的基本形式和意义 | 第23-25页 |
3 中国联通的行业和竞争战略分析 | 第25-35页 |
3.1 电信行业分析 | 第25-30页 |
3.1.1 行业总体绩效 | 第25页 |
3.1.2 行业用户结构 | 第25-26页 |
3.1.3 电信业务规模 | 第26-28页 |
3.1.4 电信投资和通信能力建设 | 第28页 |
3.1.5 电信企业的竞争 | 第28-30页 |
3.2 中国联通竞争战略分析 | 第30-35页 |
3.2.1 中国联通概况 | 第30-31页 |
3.2.2 中国联通经营概况 | 第31-32页 |
3.2.3 中国联通竞争战略 | 第32-35页 |
4 中国联通的会计和财务分析 | 第35-43页 |
4.1 中国联通会计报表分析 | 第35-40页 |
4.1.1 资产负债表分析 | 第35-37页 |
4.1.2 利润表分析 | 第37-38页 |
4.1.3 现金流量表分析 | 第38-40页 |
4.2 中国联通财务比率分析 | 第40-43页 |
4.2.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40页 |
4.2.2 营运能力分析 | 第40-41页 |
4.2.3 偿债能力分析 | 第41-43页 |
5 中国联通的企业价值评估 | 第43-55页 |
5.1 剩余收益模型调整 | 第43-44页 |
5.1.1 杜邦模型的引入 | 第43-44页 |
5.1.2 剩余收益模型的预测期 | 第44页 |
5.2 中国联通的财务数据预测 | 第44-52页 |
5.2.1 主营业务收入预测 | 第44-48页 |
5.2.2 主营业务净利率MOS、总资产周转率ATO、权益乘数EM | 第48-51页 |
5.2.3 权益资本成本r | 第51-52页 |
5.3 中国联通的价值评估 | 第52-54页 |
5.3.1 预测期剩余价值计算 | 第52页 |
5.3.2 后续期剩余收益价值计算 | 第52-54页 |
5.4 中国联通评估值与市场值的比较 | 第54-55页 |
6 结论 | 第55-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6.2 不足与讨论 | 第55-58页 |
6.2.1 不足 | 第55-56页 |
6.2.2 讨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索引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6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