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汽车碰撞速度分析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汽车碰撞力学分析 | 第14-19页 |
2.1 汽车碰撞事故过程 | 第14-16页 |
2.2 汽车碰撞力学分析 | 第16-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汽车碰撞速度计算方法初步研究 | 第19-24页 |
3.1 车轮拖印与滑痕计算车速 | 第19-20页 |
3.2 行驶工况法分析汽车碰撞车速 | 第20页 |
3.3 车身变形计算车速 | 第20-23页 |
3.4 碰撞速度计算方法总结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改进的基于变形量计算碰撞车速的方法 | 第24-42页 |
4.1 基于变形量计算碰撞车速方法的改进意义及改进方向 | 第24-25页 |
4.2 改进的基于变形量计算碰撞车速的方法计算步骤 | 第25页 |
4.3 汽车碰撞速度计算模型构建 | 第25-29页 |
4.4 基于三维重构的车身变形测量 | 第29-33页 |
4.4.1 传统车身变形量测量 | 第29-31页 |
4.4.2 车身变形量的三维重构测量 | 第31-33页 |
4.5 塑性变性能计算与汽车参数确定 | 第33-35页 |
4.6 汽车碰撞模型相关参数确定 | 第35-37页 |
4.7 反推法计算碰撞后速度 | 第37-4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三维重构技术测量车身形变的 Matlab 实现 | 第42-69页 |
5.0 三维重构技术中坐标系的定义 | 第43-45页 |
5.1 图像采集 | 第45-46页 |
5.2 张正友相机标定 | 第46-54页 |
5.2.1 张正友标定基本原理与数学模型建立 | 第47-50页 |
5.2.2 张正友标定法的 Matlab 实现 | 第50-54页 |
5.3 图像的特征点提取 | 第54-56页 |
5.3.1 特征点提取理论 | 第54-55页 |
5.3.2 Harris 特征点检测的 Matlab 实现 | 第55-56页 |
5.4 特征点匹配 | 第56-62页 |
5.4.1 特征点匹配理论 | 第56-57页 |
5.4.2 灰度相关与聚类匹配法的 Matlab 实现 | 第57-62页 |
5.5 求解基础矩阵F | 第62-64页 |
5.5.1 基础矩阵F求解相关理论 | 第62-63页 |
5.5.2 求解基础矩阵 F 的 Matlab 实现 | 第63-64页 |
5.6 匹配点三维坐标计算 | 第64-68页 |
5.6.1 匹配点三维坐标计算理论 | 第64-66页 |
5.6.2 匹配点计算及三维重构的 Matlab 的实现 | 第66-6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三维重构技术的车身形变测量误差分析 | 第69-80页 |
6.1 三维扫描仪测量发动机罩形变试验 | 第69-72页 |
6.2 求解变形量 | 第72-74页 |
6.3 三维重构测量精度分析 | 第74-78页 |
6.3.1 距离测量精度分析 | 第74-75页 |
6.3.2 深度测量精度分析 | 第75-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总结 | 第80-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