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1.1 蛇毒 | 第13页 |
| 1.2 蛇毒磷脂酶A2概述 | 第13-14页 |
| 1.3 蛇毒磷脂酶A2的分类 | 第14-15页 |
| 1.4 蛇毒磷脂酶A2功能的研究 | 第15-18页 |
| 1.4.1 酶活性 | 第15-16页 |
| 1.4.2 毒理药理活性 | 第16-18页 |
| 1.5 蛇毒磷脂酶A2复合物 | 第18-23页 |
| 1.5.1 共价复合物 | 第18-19页 |
| 1.5.2 非共价复合物 | 第19-23页 |
| 1.6 蛇毒突触前神经毒素PLA2的作用机制 | 第23-25页 |
| 1.6.1 蛇毒突触前毒素PLA2的催化活性和神经毒性间联系 | 第23页 |
| 1.6.2 蛇毒突触前神经毒素PLA2阻断神经肌肉传递 | 第23-24页 |
| 1.6.3 蛇毒神经毒素PLA2对神经末梢的作用 | 第24页 |
| 1.6.4 蛇毒神经毒素PLA2对神经细胞的作用 | 第24-25页 |
| 1.7 蛇毒神经毒素磷脂酶A2研究的方法 | 第25-27页 |
| 1.7.1 蛇毒磷脂酶A2分离 | 第25-26页 |
| 1.7.2 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6页 |
| 1.7.3 神经毒性的判断方法 | 第26-27页 |
| 1.7.4 肌肉损伤研究 | 第27页 |
| 1.8 蛇毒磷脂酶A2的进化 | 第27页 |
| 1.9 蛇毒磷脂酶A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1.10 本文工作 | 第28-29页 |
| 第2章 中介蝮神经毒素磷脂酶A2的分离纯化 | 第29-41页 |
| 2.1 引言 | 第29页 |
|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9页 |
| 2.3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 2.4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 2.4.1 中介蝮粗毒的采集 | 第30页 |
| 2.4.2 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 | 第30页 |
| 2.4.3 凝胶过滤层析 | 第30-32页 |
| 2.4.4 测定蛋白质分子质量(SDS-PAGE) | 第32页 |
| 2.4.5 NOB测定PLA2活性 | 第32-33页 |
| 2.4.6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第33页 |
| 2.4.7 透析除盐 | 第33页 |
| 2.4.8 RP-HPLC及质谱分析 | 第33-34页 |
| 2.5 实验结果 | 第34-39页 |
| 2.5.1 粗毒溶液浓度测定 | 第34页 |
| 2.5.2 凝胶过滤层析 | 第34页 |
| 2.5.3 蛋白质分子质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 2.5.4 RP-HPLC及质谱分析 | 第35-39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3章 Gintexin的神经-肌肉接头效应 | 第41-53页 |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 3.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42页 |
| 3.3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 3.4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 3.4.1 张力信号进行定标处理 | 第43页 |
| 3.4.2 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的制备 | 第43-44页 |
| 3.4.3 大鼠膈神经-膈肌神经肌肉传递阻断实验 | 第44页 |
| 3.4.4 小鸡颈二腹肌标本的制备 | 第44-45页 |
| 3.4.5 小鸡颈二腹肌神经肌肉传递阻断实验 | 第45页 |
| 3.4.6 组织化学石蜡切片 | 第45-46页 |
| 3.4.7 免疫组织化学 | 第46-47页 |
| 3.5 实验结果 | 第47-51页 |
| 3.5.1 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与小鸡颈二腹肌标本的对照 | 第47-48页 |
| 3.5.2 不同浓度Gintexin对小鸡颈二腹肌标本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 第48-50页 |
| 3.5.3 免疫组化结果 | 第50-51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4章 肌肉损伤 | 第53-59页 |
| 4.1 引言 | 第53页 |
| 4.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53页 |
| 4.3 实验仪器及器材 | 第53-54页 |
| 4.4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 4.4.1 组织化学石蜡切片 | 第54页 |
| 4.4.2 HE染色法 | 第54页 |
| 4.4.3 Masson染色法 | 第54-55页 |
| 4.4.4 肌酸激酶测定 | 第55页 |
| 4.5 实验结果 | 第55-58页 |
| 4.5.1 组织损伤结果 | 第55-58页 |
| 4.5.2 肌酸激酶的测定 | 第5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59-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 附录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