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4页 |
2 刘少奇法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22页 |
2.1 刘少奇法制思想的形成条件 | 第14-20页 |
2.1.1 理论来源 | 第15-18页 |
2.1.2 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2.1.3 个人因素 | 第20页 |
2.2 刘少奇法制思想的发展过程 | 第20-22页 |
2.2.1 萌芽时期(1922-1935) | 第20-21页 |
2.2.2 形成时期(1936-1949) | 第21-22页 |
2.2.3 成熟时期(1950-1966) | 第22页 |
3 刘少奇立法思想 | 第22-29页 |
3.1 刘少奇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3.1.1 工会运动立法 | 第23-24页 |
3.1.2 政权建设立法 | 第24-25页 |
3.1.3 土地改革立法 | 第25-26页 |
3.2 刘少奇立法思想的特点 | 第26-28页 |
3.2.1 客观性 | 第26页 |
3.2.2 民主性 | 第26-27页 |
3.2.3 科学性 | 第27-28页 |
3.3 刘少奇立法思想的价值 | 第28-29页 |
3.3.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 | 第28页 |
3.3.2 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础 | 第28-29页 |
4 刘少奇执法思想 | 第29-36页 |
4.1 刘少奇执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9-33页 |
4.1.1 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 第29-30页 |
4.1.2 公检法既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合作 | 第30页 |
4.1.3 公检法加强自身建设 | 第30-31页 |
4.1.4 区别对待罪犯并坚持教育和改造相结合 | 第31-32页 |
4.1.5 加强法律监督 | 第32页 |
4.1.6 坚决制止破坏法制的行为 | 第32-33页 |
4.2 刘少奇执法思想的特点 | 第33-34页 |
4.2.1 秩序性 | 第33页 |
4.2.2 人民性 | 第33-34页 |
4.2.3 独立性 | 第34页 |
4.2.4 制约性 | 第34页 |
4.3 刘少奇执法思想的价值 | 第34-36页 |
4.3.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第35页 |
4.3.2 促进执法队伍建设 | 第35-36页 |
4.3.3 加强人权保障 | 第36页 |
5 刘少奇守法思想 | 第36-43页 |
5.1 刘少奇守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7-39页 |
5.1.1 法律保障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 第37页 |
5.1.2 全社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 第37-38页 |
5.1.3 党员模范守法 | 第38页 |
5.1.4 党正确领导国家和社会 | 第38-39页 |
5.1.5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民众守法意识 | 第39页 |
5.2 刘少奇守法思想的特点 | 第39-41页 |
5.2.1 广泛性 | 第39-40页 |
5.2.2 统一性 | 第40页 |
5.2.3 强制性 | 第40-41页 |
5.3 刘少奇守法思想的价值 | 第41-43页 |
5.3.1 推动全社会守法 | 第41-42页 |
5.3.2 坚持权利义务统一 | 第42页 |
5.3.3 促进法治实现 | 第42-43页 |
6 刘少奇法制思想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启示 | 第43-48页 |
6.1 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 第43-44页 |
6.2 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坚实基础 | 第44-45页 |
6.3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要前提 | 第45-46页 |
6.4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条件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