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20页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9页 |
1.4.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6 文章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1.6.1 创新点 | 第21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1.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 第22页 |
2.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 | 第22-23页 |
2.1.3 龙头企业 | 第23页 |
2.1.4 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23-24页 |
2.1.5 农户收入 | 第24-25页 |
2.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益联结促农增收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5页 |
2.2.2 产业链理论 | 第25-26页 |
2.2.3 产业融合理论 | 第26-27页 |
2.2.4 内生增长理论 | 第27-28页 |
第3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不同融合模式下的利益联结主体 | 第28-33页 |
3.1 龙头企业带动型融合模式下的利益联结主体 | 第28-30页 |
3.1.1 龙头企业 | 第28页 |
3.1.2 农民 | 第28-29页 |
3.1.3 政府 | 第29-30页 |
3.1.4 其他社会服务组织 | 第30页 |
3.2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型融合模式下的利益联结主体 | 第30-33页 |
3.2.1 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30-32页 |
3.2.2 农民 | 第32页 |
3.2.3 政府 | 第32页 |
3.2.4 其他社会服务组织 | 第32-33页 |
第4章 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33-41页 |
4.1 龙头企业引领型利益联结对农民收入影响 | 第34-37页 |
4.1.1 利益联结方式 | 第34-35页 |
4.1.2 利益分配方式 | 第35-36页 |
4.1.3 农户的利益保障 | 第36-37页 |
4.2 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型利益联结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37-41页 |
4.2.1 松散型联结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2 半紧密型联结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3 紧密型联结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39-41页 |
第5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对农民增收影响的案例研究 | 第41-55页 |
5.1 大北农长林合作社案例分析 | 第41-45页 |
5.1.1 大北农长林合作社基本情况介绍 | 第41页 |
5.1.2 大北农长林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方式 | 第41-44页 |
5.1.3 大北农长林合作社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存在的不足 | 第44-45页 |
5.2 汇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第45-49页 |
5.2.1 基本情况介绍 | 第45-46页 |
5.2.2 带动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方式 | 第46-48页 |
5.2.3 汇美农业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不足 | 第48-49页 |
5.3 案例对比分析 | 第49-55页 |
5.3.1 主体特点维度 | 第50-51页 |
5.3.2 利益联结方式维度 | 第51-53页 |
5.3.3 外部性维度 | 第53-5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5-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6-60页 |
6.2.1 增强引领主体带动农民增收的实力 | 第56页 |
6.2.2 提升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益联结中的参与度 | 第56-57页 |
6.2.3 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 第57-58页 |
6.2.4 发挥政府职能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