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边坡多级支护的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极限平衡法 | 第13-14页 |
1.2.2 数值分析法 | 第14-15页 |
1.3 多级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边坡支护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高填方边坡多级支护的数值分析模型 | 第19-33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19-21页 |
2.2.1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 第19-20页 |
2.2.1.1 气象 | 第19页 |
2.2.1.2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2.2.1.3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2.2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0-21页 |
2.2.3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21页 |
2.3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强度折减法 | 第21-23页 |
2.3.1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 第21页 |
2.3.2 强度折减法的失稳破坏准则 | 第21-23页 |
2.3.2.1 屈服准则 | 第21-22页 |
2.3.2.2 边坡失稳判据 | 第22-23页 |
2.4 基于FLAC3D的数值分析模型 | 第23-29页 |
2.4.1 FLAC3D有限差分法求解的基本原理 | 第23-25页 |
2.4.1.1 计算基本原理 | 第23页 |
2.4.1.2 求解流程 | 第23-25页 |
2.4.2 土体本构模型 | 第25-26页 |
2.4.3 基本数值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26-29页 |
2.5 土体初始地应力 | 第29-30页 |
2.6 一级边坡无支护的数值分析 | 第30-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土钉加固一级边坡的数值分析 | 第33-48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结构单元及参数 | 第33-35页 |
3.2.1 锚索单元 | 第33-34页 |
3.2.2 壳单元 | 第34-35页 |
3.2.3 单元参数 | 第35页 |
3.3 土钉加固一级边坡的位移分析 | 第35-37页 |
3.4 土钉加固一级边坡的轴力分析 | 第37页 |
3.5 基坑开挖的数值分析 | 第37-42页 |
3.5.1 无支护基坑开挖的数值分析 | 第38-40页 |
3.5.2 土钉支护基坑开挖的数值分析 | 第40-42页 |
3.5.2.1 位移分析 | 第40-41页 |
3.5.2.2 土钉轴力分析 | 第41-42页 |
3.6 土钉加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42-46页 |
3.6.1 塑性区分析 | 第42-43页 |
3.6.2 剪应变增量分析 | 第43-44页 |
3.6.3 各折减步边坡位移分析 | 第44-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多排桩支护二级边坡的数值分析 | 第48-58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结构单元及参数 | 第48-50页 |
4.2.1 桩单元 | 第48-50页 |
4.2.1.1 切向耦合弹簧的作用 | 第49页 |
4.2.1.2 法向耦合弹簧的作用 | 第49-50页 |
4.2.2 结构参数 | 第50页 |
4.3 多排桩支护边坡时的参数验证 | 第50-53页 |
4.3.1 不同加载下的桩轴力、侧摩阻力 | 第50-51页 |
4.3.2 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边坡位移 | 第51-53页 |
4.4 多排桩支护填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53-56页 |
4.4.1 塑性区与剪应变增量分析 | 第54页 |
4.4.2 各折减步边坡位移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土钉与多排桩联合支护边坡的数值模拟 | 第58-80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土钉与多排桩联合支护边坡时的相互影响 | 第58-71页 |
5.2.1 各工况计算模型 | 第58-59页 |
5.2.2 联合支护时边坡位移分析 | 第59-63页 |
5.2.3 联合支护时土钉轴力分析 | 第63-66页 |
5.2.4 联合支护时桩的受力变形 | 第66-71页 |
5.3 联合支护时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71-79页 |
5.3.1 塑性区与剪应变增量分析 | 第71-75页 |
5.3.2 边坡位移分析 | 第75-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6.2 进一步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