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当前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铁路选线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前景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前景理论在铁路选线中的适用性探讨 | 第21-28页 |
2.1 期望效用理论 | 第21-23页 |
2.1.1 效用理论 | 第21页 |
2.1.2 基于效用理论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21-23页 |
2.2 前景理论 | 第23-25页 |
2.2.1 前景理论的提出背景 | 第23页 |
2.2.2 前景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2.3 基于前景理论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25-27页 |
2.3.1 有限理性的提出 | 第25-26页 |
2.3.2 铁路选线的不确定性 | 第26-27页 |
2.3.3 前景理论在铁路选线中的适用性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选线优选决策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43页 |
3.1 铁路线路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 第28-29页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8-29页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29页 |
3.2 高速铁路线路方案评价指标选取 | 第29-35页 |
3.3 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指标体系建立 | 第35-36页 |
3.4 方案各属性权重的计算 | 第36-42页 |
3.4.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37-38页 |
3.4.2 模糊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38-41页 |
3.4.3 组合权重的确定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前景理论和改进TOPSIS灰色关联法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3-56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43-44页 |
4.2 基于前景理论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44-47页 |
4.3 基于前景理论和TOPSIS法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47-49页 |
4.3.1 基于TOPSIS法的分析原理 | 第47-48页 |
4.3.2 基于前景理论和TOPSIS法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48-49页 |
4.4 基于前景理论和灰色关联法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49-52页 |
4.4.1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分析原理 | 第49-50页 |
4.4.2 基于前景理论和灰色关联法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50-52页 |
4.5 基于前景理论和改进TOPSIS灰色关联综合法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52-55页 |
4.5.1 基于改进TOPSIS灰色关联综合法的分析原理 | 第52页 |
4.5.2 基于前景理论和改进TOPSIS灰色关联综合法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52-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实例分析 | 第56-97页 |
5.1 线路概况 | 第56-60页 |
5.1.1 线路地理位置和研究年度 | 第56页 |
5.1.2 捞村至南宁段沿线自然特征 | 第56-58页 |
5.1.3 捞村至南宁段方案社会特征 | 第58页 |
5.1.4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 第58-59页 |
5.1.5 捞村至南宁段线路方案说明 | 第59-60页 |
5.2 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指标体系建立及其权重计算 | 第60-72页 |
5.2.1 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指标体系建立 | 第60页 |
5.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60-64页 |
5.2.3 模糊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64-70页 |
5.2.4 组合权重计算 | 第70-72页 |
5.3 基于前景理论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72-76页 |
5.4 基于前景理论和TOPSIS法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76-80页 |
5.5 基于前景理论和灰色关联法的高速铁路线路方案优选 | 第80-86页 |
5.6 基于前景理论与改进TOPSIS灰色关联综合法的线路方案综合评价 | 第86-94页 |
5.7 决策单位综合比选及推荐方案 | 第94-95页 |
5.8 分析方案比选结果 | 第95-96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