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全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0页 |
1.2 我国水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1.2.1 造成我国水污染的原因 | 第10页 |
1.2.2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 第10-11页 |
1.3 活性污泥法 | 第11-13页 |
1.3.1 活性污泥絮体 | 第12页 |
1.3.2 活性污泥性能的评价指标 | 第12-13页 |
1.4 胞外聚合物 | 第13-17页 |
1.4.1 胞外聚合物的组成与功能 | 第13-15页 |
1.4.2 重金属离子冲击对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 第15页 |
1.4.3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与检测 | 第15-17页 |
1.5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 第17-19页 |
1.5.1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来源 | 第17页 |
1.5.2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1.5.3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与胞外聚合的关系 | 第18-19页 |
1.5.4 重金属离子冲击对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影响 | 第19页 |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9-22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2-24页 |
2.1.1 运行方式 | 第22-23页 |
2.1.2 试验用水 | 第23-24页 |
2.1.3 冲击实验 | 第24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4-29页 |
2.2.1 常规指标分析 | 第24-25页 |
2.2.2 EPS的提取方法 | 第25页 |
2.2.3 SMP和EPS组成成分检测方法 | 第25-27页 |
2.2.4 SMP和EPS中荧光物质及分子量分布的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2.2.5 活性污泥其他特性的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2.3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4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3 重金属对SBR好氧反应影响的探究 | 第31-41页 |
3.1 筛选不同种类的重金属 | 第31-32页 |
3.2 Cu~(2+)、Ag~+和Hg~(2+)冲击对运行周期中水质指标的影响 | 第32-36页 |
3.2.1 冲击对进水碳源去除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2 冲击对活性污泥除磷作用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冲击对硝化及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Cu~(2+)、Ag~+和Hg~(2+)冲击对运行周期SMP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第36-40页 |
3.3.1 正常进水条件下SMP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 第36-38页 |
3.3.2 Cu~(2+)、Ag~+和Hg~(2+)冲击条件下SMP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 第38-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4 重金属对SMP组成及浓度影响的探究 | 第41-56页 |
4.1 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SMP的变化 | 第41-48页 |
4.1.1 SMP组成成分的变化 | 第41-43页 |
4.1.2 SMP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 第43-45页 |
4.1.3 SMP荧光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45-48页 |
4.2 三种毒性重金属离子冲击之后SMP特性的变化规律 | 第48-53页 |
4.2.1 Cu~(2+)冲击 | 第49-50页 |
4.2.2 Ag~+冲击 | 第50-51页 |
4.2.3 Hg~(2+)的冲击 | 第51-52页 |
4.2.4 Cu~(2+)、Ag~+和Hg~(2+)冲击结果的对照 | 第52-53页 |
4.3 SMP变化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小结 | 第54-56页 |
5 重金属对EPS及污泥絮体的影响探究 | 第56-75页 |
5.1 冲击对EPS组成成分的影响 | 第56-59页 |
5.2 冲击对EPS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第59-64页 |
5.3 冲击对EPS中荧光物质的影响 | 第64-67页 |
5.4 SMP的释放与EPS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 第67-70页 |
5.5 污泥絮体的变化 | 第70-73页 |
5.6 小结 | 第73-75页 |
6 Cu~(2+)、Ag~+和Hg~(2+)对污水厂活性污泥影响的探究 | 第75-83页 |
6.1 SMP变化 | 第75-77页 |
6.2 EPS变化 | 第77-80页 |
6.3 小结 | 第80-83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83-85页 |
7.1 结论 | 第83-84页 |
7.2 建议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