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2-19页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 为中小学校促进新手教师发展提供借鉴 | 第13页 |
2. 为新手教师形成身份认同提供行动上的参考 | 第13-14页 |
(三)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14-19页 |
1. 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师徒制和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一) 莱夫和温格的师徒制理论 | 第19-21页 |
1. 师徒制基本原理:从边缘到中心的参与过程 | 第19-20页 |
2. 师徒制的基本观点 | 第20-21页 |
(二) 新手教师学习机制理论 | 第21-23页 |
(三)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 | 第23-27页 |
三、师徒制和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文献综述 | 第27-32页 |
(一) 关于师徒制的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1. 师徒制实施方式 | 第27-28页 |
2. 师徒制实施中的困境 | 第28-29页 |
(二) 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 | 第29-32页 |
1. 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研究 | 第29-30页 |
2. 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0页 |
3. 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性研究 | 第30-32页 |
四、师徒制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8页 |
(一) 学校为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形成提供重要保障 | 第32-33页 |
1. 学校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新手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32-33页 |
2. 学校和谐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新手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33页 |
(二) 师傅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形成提供直接帮助 | 第33-35页 |
1. 师傅对师徒结对的积极态度有助于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形成 | 第34页 |
2. 师傅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形成 | 第34页 |
3. 详细而灵活的指导计划有助于新手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34-35页 |
4. 平等的师徒关系有利于新手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35页 |
(三) 新教师个人对其身份认同的形成提供内在动力 | 第35-38页 |
1. 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有助于新手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35-36页 |
2. 求真务实的个性特征有助于新手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36-37页 |
3. 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求可以推动新手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37-38页 |
五、对宜昌市XX小学A教师师徒结对的跟踪观察与分析 | 第38-63页 |
(一) 宜昌市XX小学师徒制实施概况 | 第38-46页 |
1. 师徒配对工程的启动 | 第38-40页 |
2. 师徒配对原则 | 第40页 |
3. 对新手教师的考核制度 | 第40-41页 |
4. XX小学师徒制的结对形式 | 第41页 |
5. XX小学师徒制的结对的实施过程 | 第41-45页 |
6. A教师和师傅B教师的基本情况 | 第45-46页 |
(二) 教育行政部门对A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 第46-49页 |
1. 教育行政部门在行动上支持师徒制有利于A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46-47页 |
2. 教育行政部门对师徒制多样化的支持方式有利于A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47-49页 |
(三) XX小学对A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 第49-51页 |
1. 学校对师徒制的政策支持有助于A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49-50页 |
2. 学校和谐文化氛围中的师徒制有助于A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50-51页 |
(四) 师傅对A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 第51-58页 |
1. 师傅积极的带教态度有利于A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51-52页 |
2. 师傅正确的带教方式有利于A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52-58页 |
(五) 其他师徒对子对A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 第58-59页 |
(六) A教师个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影响 | 第59-63页 |
1. 积极争取家庭支持有利于A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59-60页 |
2. 脚踏实地的性格特征有利于A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60-61页 |
3. 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求促进A教师形成身份认同 | 第61-63页 |
六、对师徒制促进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几点思考 | 第63-67页 |
(一) 学校应对师傅进行理论培训 | 第63页 |
(二) 学校应丰富师徒结对形式 | 第63-64页 |
(三) 学校应给师徒双方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 | 第64页 |
(四) 师傅应增强带教方案的系统性和灵活性 | 第64-65页 |
(五) 新手教师应充分利用师徒结对实现自我发展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