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若干基础理论辨析 | 第9-17页 |
第一节 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和定位 | 第9-12页 |
一、检察权的渊源 | 第9-10页 |
二、检察权的性质和定位 | 第10-11页 |
三、我国检察权的渊源和定位对监督模式的影响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民事执行权的性质 | 第12-14页 |
一、民事执行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民事执行权的属性辨析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的涵义和性质 | 第14-17页 |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的涵义 | 第14-15页 |
二、民事执行监督权的性质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第17-30页 |
第一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 第17-22页 |
一、抑制执行权的滥用 | 第17-18页 |
二、化解执行难 | 第18-19页 |
三、维护司法权威的需要 | 第19-20页 |
四、我国宪政体制的要求 | 第20-21页 |
五、满足执政党的政策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可行性 | 第22-30页 |
一、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进行监督符合立法本意 | 第22-24页 |
二、民事执行权的性质决定检察权可对其进行监督 | 第24-25页 |
三、民事执行的内在规律决定检察权可对其进行监督 | 第25-26页 |
四、检察监督比其他监督途径更切合民事执行实际 | 第26-28页 |
五、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并不必然破坏私权自治、审判独立和程序安定性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本土实践的考察与域外经验的借鉴 | 第30-44页 |
第一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本土实践的现状和不足 | 第30-36页 |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本土实践的现状 | 第30-35页 |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本土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归纳和吸收 | 第36-39页 |
一、检、法联签文件的归纳和启示 | 第36-37页 |
二、地方人大立法的归纳和启示 | 第37-38页 |
三、部门指导意见的归纳和启示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域外民事执行保障机制的借鉴 | 第39-44页 |
一、法国检察官协助与监督制度 | 第40-41页 |
二、俄罗斯民事执行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 第41-42页 |
三、美国民事执行的保障机制 | 第42页 |
四、域外民事执行保障机制之借鉴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 | 第44-62页 |
第一节 总体构想 | 第44-48页 |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分为对事的监督和对人的监督 | 第44-45页 |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应进行现代化转型 | 第45-47页 |
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当与执行救济程序相衔接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目的、原则和范围 | 第48-53页 |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目的 | 第48-50页 |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原则 | 第50-51页 |
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的权能保障 | 第53-55页 |
一、调卷权 | 第53页 |
二、调查权 | 第53-54页 |
三、建议、纠正权 | 第54-55页 |
四、要求答复权 | 第55页 |
第四节、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和程序 | 第55-60页 |
一、对人的监督方式 | 第56-57页 |
二、对事的监督方式 | 第57-58页 |
三、监督程序 | 第58页 |
四、法院的响应程序 | 第58-59页 |
五、执行检察监督的制约机制 | 第59-60页 |
第五节 立法建议 | 第60-62页 |
一、立法体例 | 第60页 |
二、《强制执行法》中有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程序的立法建议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注释 | 第63-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