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1 水体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沉积物氮磷赋存形态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3 静态模拟沉积物中氮磷释放规律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4 单因素影响沉积物氮磷释放规律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辽河干流沉积物氮磷赋存形态及空间分布 | 第15-27页 |
2.1 前言 | 第1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2.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6页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16页 |
2.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2.3 不同形态磷含量及空间变化特征 | 第18-21页 |
2.3.1 底泥沉积物理化性质 | 第18-19页 |
2.3.2 TP含量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 第19页 |
2.3.3 Ex-P含量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 第19-20页 |
2.3.4 Al-P含量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 第20页 |
2.3.5 Fe-P含量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 第20-21页 |
2.3.6 Ca-P含量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 第21页 |
2.4 不同形态氮含量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 第21-23页 |
2.4.1 TN含量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 第21-22页 |
2.4.2 NO_3-N含量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 第22-23页 |
2.4.3 NH_4-N含量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 第23页 |
2.5 辽河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磷空间分布规律 | 第23-25页 |
2.6 辽河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相关性分析 | 第25页 |
2.7 结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辽河干流表层沉积物氮磷释放规律静态模拟研究 | 第27-50页 |
3.1 前言 | 第2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2.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第27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3 实验室模拟静态沉积物氮磷释放规律 | 第28-39页 |
3.3.1 TN释放规律 | 第28-30页 |
3.3.2 NO_3-N释放规律 | 第30-32页 |
3.3.3 NH_4-N释放规律 | 第32-35页 |
3.3.4 TP释放规律 | 第35-37页 |
3.3.5 PO_4~(3-)释放规律 | 第37-39页 |
3.4 水体中氮、磷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39-46页 |
3.4.1 孔隙水-表层水-上层水中磷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39-43页 |
3.4.2 孔隙水-表层水-上层水中氮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43-46页 |
3.5 水体中氮、磷释放量回归分析与富营养化预警分析 | 第46-48页 |
3.5.1 TP与PO_4(3-)释放量回归分析与富营养化预警分析 | 第46-47页 |
3.5.2 TN、NO_3-N、NH_4-N释放量回归分析与富营养化预警分析 | 第47-48页 |
3.6 结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辽河干流表层沉积物氮磷释放影响因素研究 | 第50-87页 |
4.1 前言 | 第5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2.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第50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50-51页 |
4.3 单因素影响释放规律 | 第51-84页 |
4.3.1 温度对氮磷释放规律的影响 | 第51-61页 |
4.3.2 pH对对氮磷释放规律的影响 | 第61-71页 |
4.3.3 光照对氮磷释放规律的影响 | 第71-81页 |
4.3.4 水动力对氮磷释放规律的影响 | 第81-84页 |
4.4 不同影响因素氮磷释放量回归分析 | 第84-86页 |
4.4.1 不同温度影响氮磷释放量回归分析 | 第84-85页 |
4.4.2 不同pH影响氮磷释放量回归分析 | 第85-86页 |
4.5 结论 | 第86-8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