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22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方法与创新点 | 第22-24页 |
1.3.1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文化与文化批判内涵概述 | 第24-36页 |
2.1 文化定义的一般学理阐释 | 第24-28页 |
2.2 马克思关于文化的本质规定 | 第28-33页 |
2.3 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特征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批判智慧的继承:马克思文化批判的思想资源 | 第36-55页 |
3.1 英法启蒙思想家政治哲学合理因素的吸收 | 第36-44页 |
3.1.1 自然法权思想 | 第36-38页 |
3.1.2 自由平等思想 | 第38-41页 |
3.1.3 人民主权思想 | 第41-42页 |
3.1.4 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 第42-44页 |
3.2 德国古典哲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 第44-50页 |
3.2.1 德国古典哲学自由精神 | 第44-46页 |
3.2.2 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精神 | 第46-47页 |
3.2.3 德国古典哲学革命精神 | 第47-48页 |
3.2.4 德国古典哲学创新精神 | 第48-50页 |
3.3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扬弃 | 第50-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宗教意识批判: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先导 | 第55-73页 |
4.1 宗教意识的超越性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批判 | 第55-63页 |
4.1.1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宗教观的批判 | 第55-57页 |
4.1.2 马克思对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宗教思想的批判 | 第57-60页 |
4.1.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批判 | 第60-62页 |
4.1.4 马克思对施蒂纳宗教思想的批判 | 第62-63页 |
4.2 宗教意识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形成 | 第63-71页 |
4.2.1 初步萌芽:《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宗教文化思想 | 第63-66页 |
4.2.2 基本成形:《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宗教文化思想 | 第66-69页 |
4.2.3 发展完善:马、恩合著时期马克思的宗教文化思想 | 第69-7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哲学范式批判:马克思文化批判的核心 | 第73-97页 |
5.1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批判 | 第73-81页 |
5.1.1 黑格尔哲学“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批判 | 第73-75页 |
5.1.2 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 | 第75-79页 |
5.1.3 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 第79-81页 |
5.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 | 第81-89页 |
5.2.1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批判 | 第81-85页 |
5.2.2 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批判 | 第85-87页 |
5.2.3 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 | 第87-89页 |
5.3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现:实践唯物主义的确立 | 第89-95页 |
5.3.1 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 | 第90-92页 |
5.3.2 从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到实践论批判辩证法 | 第92-93页 |
5.3.3 从思辨唯心史观到实践唯物史观 | 第93-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6章 政治理念批判:马克思文化批判的拓展 | 第97-121页 |
6.1 马克思的国家批判理论 | 第97-107页 |
6.1.1 马克思以启蒙理性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国家的批判 | 第97-99页 |
6.1.2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 | 第99-104页 |
6.1.3 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 | 第104-107页 |
6.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自由、平等、民主制度的批判 | 第107-115页 |
6.2.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自由的批判 | 第108-110页 |
6.2.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平等的批判 | 第110-112页 |
6.2.3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批判 | 第112-115页 |
6.3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 第115-120页 |
6.3.1 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局限性 | 第115-117页 |
6.3.2 人类解放是对政治解放的超越 | 第117-12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7章 经济伦理批判:马克思文化批判的深化 | 第121-146页 |
7.1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道德批判 | 第121-129页 |
7.1.1 异化劳动背离了人类一般劳动的本真性 | 第121-123页 |
7.1.2 异化劳动消弱了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性 | 第123-127页 |
7.1.3 异化劳动导致了社会文化效应的消极性 | 第127-129页 |
7.2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伦理批判 | 第129-135页 |
7.2.1 商品拜物教:商品生产扭曲的人与物的关系 | 第129-131页 |
7.2.2 货币拜物教:个体受到价值符号统治的“谜一般的形式” | 第131-133页 |
7.2.3 资本拜物教:总体社会的物役化“物神达到了完善的程度” | 第133-135页 |
7.3 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135-144页 |
7.3.1 消灭私有财产制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伦理产生的根源 | 第135-139页 |
7.3.2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恢复人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主体的地位 | 第139-142页 |
7.3.3 倡导“人本”价值理念以消解资本主义“物本”占有逻辑 | 第142-14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结语 | 第146-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6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