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学生“官”的抵制行为研究--以J大学E学院为个案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一)关于学生抵制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二)关于学生干部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4页 |
(一)学生“官” | 第14页 |
(二)抵制行为 | 第14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4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访谈法 | 第14-15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学生“官”的产生及职责 | 第16-27页 |
一、学生“官”的产生 | 第16-24页 |
(一)拓展关系的尝试 | 第16-19页 |
(二)维系关系的努力 | 第19-22页 |
(三)辅导员的主导性 | 第22-24页 |
二、学生“官”的职责 | 第24-27页 |
(一)学生会的组织机构 | 第25页 |
(二)学生会各部门关系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抵制学生“官”的行为 | 第27-37页 |
一、反抗型 | 第27-31页 |
(一)小团体行动 | 第27-28页 |
(二)正面言语冲突 | 第28-30页 |
(三)向老师申诉 | 第30-31页 |
二、调适型 | 第31-33页 |
(一)面和心不和 | 第31-32页 |
(二)服从并调节 | 第32页 |
(三)在场的缺席 | 第32-33页 |
三、沉默型 | 第33-37页 |
(一)顺应妥协 | 第33-34页 |
(二)权宜变通 | 第34-35页 |
(三)置身事外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抵制学生“官”的原因 | 第37-48页 |
一、管理的权威化 | 第37-39页 |
(一)学院对学生会的管理 | 第37页 |
(二)学生会对学生的管理 | 第37-39页 |
二、学生待遇的差异性 | 第39-45页 |
(一)奖学金的评比 | 第39-41页 |
(二)量化分数的核算 | 第41-45页 |
(三)考试成绩的评定 | 第45页 |
三、大学生文化的冲突性 | 第45-48页 |
(一)大学生文化与亚文化 | 第46页 |
(二)大学生文化与反学校文化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8-51页 |
一、关注学生的抵制行为 | 第48-49页 |
二、正确看待学生的抵制行为 | 第49-50页 |
三、鼓励学生积极的抵制行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