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3-20页 |
1 前言 | 第20-33页 |
1.1 胶红酵母菌概述 | 第20页 |
1.2 酵母菌胞外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20-26页 |
1.2.1 酵母菌胞外多糖的合成途径 | 第21-23页 |
1.2.2 酵母菌胞外多糖结构解析 | 第23-25页 |
1.2.3 酵母菌胞外多糖活性功能分析 | 第25-26页 |
1.3 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 | 第26-30页 |
1.3.1 RNA-Seq原理与优势 | 第27-29页 |
1.3.2 RNA-Seq技术在酵母菌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0-31页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2 胶红酵母菌株的鉴定及其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33-45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3-36页 |
2.2.1 菌株及培养基 | 第33页 |
2.2.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第33-35页 |
2.2.3 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6-41页 |
2.3.1 胶红酵母R.mucilaginosaCM-1菌种的鉴定 | 第36-38页 |
2.3.2 胶红酵母R.mucilaginosaCM-1胞外多糖的制备 | 第38-39页 |
2.3.3 胶红酵母R.mucilaginosaCM-1菌株胞外粗多糖初步纯化 | 第39页 |
2.3.4 胶红酵母菌胞外多糖单一组分(RmEPS-11)的分离、纯化 | 第39-4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2.4.1 胶红酵母R.mucilaginosaCM-1菌株的鉴定 | 第41-43页 |
2.4.2 胶红酵母R.mucilaginosaCM-1胞外多糖分离与纯化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胶红酵母菌株(R. mucilaginosa)CM-1 胞外多糖初级结构解析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5-57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3.2.1 菌株 | 第45页 |
3.2.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第45-46页 |
3.2.3 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3.3.1 胶红酵母菌胞外多糖RmEPS-11结构解析 | 第47-48页 |
3.3.2 胶红酵母菌胞外多糖(RmEPS-11)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8-50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3.4.1 多糖组分RmEPS-11的均一性和分子量分布 | 第50-51页 |
3.4.2 多糖组分RmEPS-11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3.4.3 多糖组分RmEPS-11单糖组成分析 | 第52页 |
3.4.4 多糖组分RmEPS-11甲基化分析 | 第52-53页 |
3.4.5 多糖组分RmEPS-11核磁谱图分析 | 第53-54页 |
3.4.6 多糖组分RmEPS-11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胞外多糖RmEPS-11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肝毒性的保护机制 | 第57-67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4.2.1 试剂与材料 | 第57-58页 |
4.2.2 设备 | 第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63页 |
4.3.1 分组及造模 | 第58-59页 |
4.3.2 脏器指数的测定及样品处理 | 第59-60页 |
4.3.3 T-Protein测定 | 第60页 |
4.3.4 T-SOD测定 | 第60页 |
4.3.5 MDA测定 | 第60-61页 |
4.3.6 GSH-PX测定 | 第61页 |
4.3.7 病理学研究 | 第61页 |
4.3.8 CYP2E1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61-62页 |
4.3.9 总RNA的提取纯化 | 第62页 |
4.3.10 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62-63页 |
4.3.11 统计学处理 | 第6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3-65页 |
4.4.1 胶红酵母多糖对肝功能活性的影响肝功能活性分析 | 第63-65页 |
4.4.2 CYP2E1的表达 | 第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胶红酵母(R. mucilaginosa)CICC 33013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67-81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67-70页 |
5.2.1 菌株及培养基 | 第67-68页 |
5.2.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第68-69页 |
5.2.3 仪器设备 | 第69-7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5.3.1 胶红酵母CICC33013胞外多糖的制备 | 第70页 |
5.3.2 胶红酵母CICC33013胞外粗多糖初步纯化 | 第70-71页 |
5.3.3 胶红酵母胞外多糖单一组分(REPS2-A)的分离、纯化 | 第71页 |
5.3.4 胶红酵母胞外多糖(REPS2-A)结构解析 | 第71-72页 |
5.3.5 胶红酵母胞外多糖(REPS2-A)抗氧化活性 | 第72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72-79页 |
5.4.1 胶红酵母(R.mucilaginosa)CICC33013胞外多糖分离与纯化 | 第72-73页 |
5.4.2 多糖组分REPS2-A的均一性和分子量分布 | 第73-74页 |
5.4.3 多糖组分REPS2-A红外光谱分析 | 第74页 |
5.4.4 多糖组分REPS2-A单糖组成分析 | 第74-75页 |
5.4.5 多糖组分REPS2-A甲基化分析 | 第75-76页 |
5.4.6 多糖组分REPS2-A核磁谱图分析 | 第76-77页 |
5.4.7 多糖组分REPS2-A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77-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6 胶红酵母(R. mucilaginosa CICC 33013)胞外多糖抑制肝癌细胞活性研究 | 第81-91页 |
6.1 引言 | 第81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6.2.1 试剂与材料 | 第81-82页 |
6.2.2 设备 | 第82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82-84页 |
6.3.1 细胞复苏 | 第82-83页 |
6.3.2 癌细胞筛选 | 第83页 |
6.3.3 多糖组分REPS2-A对肝癌细胞Hep-G2作用浓度及时效性测定 | 第83-84页 |
6.3.4 肝癌细胞Hep-G2凋亡检测 | 第84页 |
6.3.5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84页 |
6.3.6 肝癌细胞周期测定 | 第84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6.4.1 癌细胞的筛选 | 第84-85页 |
6.4.2 多糖组分REPS2-A溶液的浓度及时效性分析 | 第85-86页 |
6.4.3 多糖组分REPS2-A对Hep-G2细胞凋亡影响分析 | 第86-87页 |
6.4.4 多糖组分REPS2-A对Hep-G2细胞形态学影响分析 | 第87-88页 |
6.4.5 多糖组分REPS2-A对肝癌细胞Hep-G2周期影响分析 | 第88-8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7 胶红酵母菌株RNA-Seq分析 | 第91-133页 |
7.1 引言 | 第91-92页 |
7.2 实验材料 | 第92-93页 |
7.2.1 药品和试剂 | 第92-93页 |
7.2.2 主要试剂配置 | 第93页 |
7.2.3 仪器设备 | 第93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93-101页 |
7.3.1 胶红酵母菌株(R.mucilaginosa)总RNA的提取及测序 | 第93-95页 |
7.3.2 测序质量分析 | 第95-96页 |
7.3.3 转录本拼接 | 第96页 |
7.3.4 基因功能注释 | 第96-98页 |
7.3.5 SSR分析 | 第98-99页 |
7.3.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99页 |
7.3.7 RNA-Seq整体质量分析 | 第99页 |
7.3.8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99-100页 |
7.3.9 差异基因GO分析 | 第100页 |
7.3.10 差异基因KEGG分析 | 第100-101页 |
7.4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30页 |
7.4.1 RNA样品质量检测及文库构建 | 第101-102页 |
7.4.2 测序质量鉴定 | 第102-104页 |
7.4.3 转录本拼接 | 第104-105页 |
7.4.4 基因功能注释 | 第105-110页 |
7.4.5 SSR分析结果 | 第110-111页 |
7.4.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111-112页 |
7.4.7 RNA-seq整体质量分析 | 第112-113页 |
7.4.8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113-115页 |
7.4.9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第115-119页 |
7.4.10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第119-13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0-13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8页 |
8.1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33-136页 |
8.1.1 结论 | 第133-135页 |
8.1.2 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8.2 展望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8页 |
附录 | 第148-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