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再入返回问题描述及分析 | 第21-24页 |
1.3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轨迹优化与姿态控制研究现状 | 第24-36页 |
1.3.1 RLV末端能量管理段轨迹研究现状分析 | 第24-29页 |
1.3.2 RLV姿态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 第29-36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36-40页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37-40页 |
第二章 RLV末端能量管理段三维轨迹优化 | 第40-54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RLV三自由度质心运动模型 | 第41-45页 |
2.2.1 质心的平动方程 | 第41-43页 |
2.2.2 问题描述 | 第43-45页 |
2.3 末端能量管理段最优轨迹生成 | 第45-49页 |
2.3.1 高斯伪谱法描述 | 第45-47页 |
2.3.2 自适应离散策略 | 第47-48页 |
2.3.3 基于区间分析的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 | 第48-49页 |
2.4 仿真分析 | 第49-53页 |
2.4.1 仿真参数设定 | 第49-50页 |
2.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2.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RLV再入姿态控制 | 第54-82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超螺旋滑模控制基本理论 | 第55-56页 |
3.2.1 单变量超螺旋算法基本原理 | 第55页 |
3.2.2 多变量超螺旋算法基本原理 | 第55-56页 |
3.2.3 超螺旋算法优点分析 | 第56页 |
3.3 基于超螺旋算法的干扰观测器设计 | 第56-58页 |
3.3.1 单变量干扰观测器设计 | 第56-57页 |
3.3.2 多变量干扰观测器设计 | 第57-58页 |
3.4 RLV三自由度姿态动力学模型 | 第58-61页 |
3.5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RLV再入姿态控制器设计 | 第61-72页 |
3.5.1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光滑二阶滑模控制 | 第61-65页 |
3.5.2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超螺旋滑模控制 | 第65-72页 |
3.6 仿真分析 | 第72-79页 |
3.6.1 光滑二阶滑模控制仿真分析 | 第72-75页 |
3.6.2 超螺旋滑模控制仿真分析 | 第75-79页 |
3.7 小结 | 第79-82页 |
第四章 RLV再入自适应多变量超螺旋滑模控制 | 第82-98页 |
4.1 引言 | 第82-83页 |
4.2 带有乘性力矩扰动的RLV再入面向控制建模 | 第83页 |
4.3 RLV再入自适应多变量超螺旋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83-92页 |
4.3.1 外环子系统AMSTW控制器设计 | 第84-87页 |
4.3.2 内环子系统AMSTW控制器设计 | 第87-92页 |
4.4 仿真分析 | 第92-97页 |
4.4.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92-93页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3-97页 |
4.5 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基于自适应干扰观测器的RLV有限时间再入容错控制 | 第98-114页 |
5.1 引言 | 第98-99页 |
5.2 RLV再入故障建模及问题描述 | 第99页 |
5.3 基于自适应干扰观测器的RLV有限时间再入容错控制 | 第99-106页 |
5.3.1 自适应多变量有限时间观测器设计 | 第100-104页 |
5.3.2 有限时间连续容错控制器设计 | 第104-105页 |
5.3.3 有限时间高阶微分器设计 | 第105-106页 |
5.4 仿真分析 | 第106-111页 |
5.4.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106页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6-111页 |
5.5 小结 | 第111-11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6页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