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相关法规 | 第13-15页 |
1.3 汽车碰撞相容性研究 | 第15页 |
1.4 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3 存在的不足 | 第17-18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汽车碰撞仿真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2.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19页 |
2.2 显示非线性有限元算法的基本理论 | 第19-25页 |
2.2.1 物体质点变形过程 | 第20页 |
2.2.2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 第20-24页 |
2.2.3 中心差分法 | 第24-25页 |
2.3 接触算法和沙漏控制 | 第25-27页 |
2.3.1 接触非线性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2.3.2 沙漏控制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典型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碰撞仿真分析 | 第28-42页 |
3.1 后下部防护装置追尾碰撞实验介绍 | 第28-30页 |
3.2 典型后下部防护装置碰撞系统模型的建立和参数控制 | 第30-33页 |
3.2.1 动态仿真实验碰撞系统的建立 | 第30-31页 |
3.2.2 网格单元的划分 | 第31页 |
3.2.3 后防护装置的材料与属性设置 | 第31-32页 |
3.2.4 动态仿真实验的接触问题 | 第32页 |
3.2.5 动态仿真实验的约束和加载设置 | 第32-33页 |
3.3 典型后下部防护装置动态实验法规验证 | 第33-37页 |
3.3.1 碰撞过程变形分析 | 第33-35页 |
3.3.2 速度和加速度特性分析 | 第35-36页 |
3.3.3 碰撞模拟的能量分析 | 第36-37页 |
3.4 不同工况下的碰撞仿真分析 | 第37-39页 |
3.4.1 碰撞速度为 50km/h的碰撞仿真分析 | 第37-38页 |
3.4.2 50%偏置状况的碰撞仿真分析 | 第38-39页 |
3.5 基于实车模型的碰撞仿真分析 | 第39-41页 |
3.5.1 碰撞过程变形分析 | 第39-40页 |
3.5.2 车身加速度分析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新型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结构设计与碰撞仿真分析 | 第42-73页 |
4.1 新型后下部防护装置结构设计 | 第42-45页 |
4.1.1 新型后下部防护装置设计思路 | 第42-43页 |
4.1.2 截面形状对吸能特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3 新型防护装置结构简介 | 第44-45页 |
4.2 新型后下部防护装置主要尺寸设定 | 第45-54页 |
4.2.1 安装尺寸的设定 | 第45-46页 |
4.2.2 横梁截面尺寸的确定 | 第46-47页 |
4.2.3 吸能盒的设计 | 第47-51页 |
4.2.4 防护支架尺寸的确定 | 第51-53页 |
4.2.5 导向机构的选择 | 第53-54页 |
4.3 新型后下部防护装置动态实验法规验证 | 第54-60页 |
4.3.1 动态法规实验碰撞系统的建立 | 第54-55页 |
4.3.2 碰撞过程变形分析 | 第55-57页 |
4.3.3 速度和加速度特性分析 | 第57-58页 |
4.3.4 碰撞模拟能量分析 | 第58-59页 |
4.3.5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4.4 碰撞速度为 50km/h的碰撞仿真分析 | 第60-64页 |
4.4.1 碰撞过程变形分析 | 第60-62页 |
4.4.2 速度和加速度特性分析 | 第62-63页 |
4.4.3 碰撞模拟能量分析 | 第63-64页 |
4.5 50%偏置状况的碰撞仿真分析 | 第64-65页 |
4.6 基于实车模型的碰撞仿真分析 | 第65-69页 |
4.6.1 碰撞过程变形分析 | 第65-67页 |
4.6.2 新型后防护装置阻挡功能分析 | 第67-68页 |
4.6.3 新型后防护装置缓冲吸能分析 | 第68-69页 |
4.7 不同角度的实车碰撞仿真分析 | 第69-72页 |
4.7.1 碰撞过程变形分析 | 第70-71页 |
4.7.2 碰撞加速度分析 | 第71-7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新型后下部防护装置的优化设计 | 第73-89页 |
5.1 优化设计理论基础 | 第74页 |
5.2 实验设计方法 | 第74-76页 |
5.2.1 全因子试验设计 | 第74页 |
5.2.2 正交实验设计 | 第74-75页 |
5.2.3 均匀实验设计 | 第75-76页 |
5.2.4 拉丁超立方体抽样 | 第76页 |
5.3 构建近似模型 | 第76-79页 |
5.3.1 多项式响应面模型 | 第77页 |
5.3.2 移动最小二乘响应面模型 | 第77-78页 |
5.3.3 Hyper Kriging响应面模型 | 第78-79页 |
5.4 优化问题的描述 | 第79-80页 |
5.5 优化设计过程 | 第80-87页 |
5.5.1 基于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 | 第81-82页 |
5.5.2 近似模型的构建 | 第82-84页 |
5.5.3 优化与分析 | 第84-87页 |
5.6 优化效果对比分析 | 第87-8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