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及目的 | 第12-13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论文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页 |
1.3 论文思路及方法 | 第18-20页 |
1.3.1 论文思路框架 | 第19页 |
1.3.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概述 | 第22-36页 |
2.1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2.1.1 起步阶段 | 第22页 |
2.1.2 成长阶段 | 第22-23页 |
2.1.3 快速发展阶段 | 第23页 |
2.1.4 国际化阶段 | 第23-24页 |
2.2 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及结构 | 第24-27页 |
2.2.1 汽车生产量现状 | 第24-25页 |
2.2.2 汽车生产结构现状 | 第25-26页 |
2.2.3 汽车产业生产率状况 | 第26-27页 |
2.3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 | 第27-29页 |
2.3.1 汽车产业技术现状 | 第27-28页 |
2.3.2 汽车产业研发能力 | 第28-29页 |
2.3.3 我国目前汽车技术专利 | 第29页 |
2.4 我国汽车产业市场 | 第29-35页 |
2.4.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第29-31页 |
2.4.2 国内市场需求情况 | 第31-32页 |
2.4.3 产品质量水平 | 第32-33页 |
2.4.4 我国汽车进出口状况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构造 | 第36-45页 |
3.1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述 | 第36-38页 |
3.1.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 第36页 |
3.1.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 第36-37页 |
3.1.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层级 | 第37-38页 |
3.2 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 第38-42页 |
3.2.1 生产因素 | 第39-40页 |
3.2.2 需求条件因素 | 第40-41页 |
3.2.3 相关支持产业因素 | 第41页 |
3.2.4 企业因素 | 第41-42页 |
3.2.5 政府因素 | 第42页 |
3.3 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42-43页 |
3.3.1 科学性原则 | 第43页 |
3.3.2 可操作性原则 | 第43页 |
3.3.3 过程指标和状态指标相结合原则 | 第43页 |
3.3.4 定量指标为主原则 | 第43页 |
3.4 评价体系指标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第45-60页 |
4.1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方法 | 第45-49页 |
4.1.1 (AHP)层级模型分析法 | 第45页 |
4.1.2 模型构建概念 | 第45-46页 |
4.1.3 判断矩阵构造概念 | 第46-47页 |
4.1.4 元素权重计算 | 第47页 |
4.1.5 一致性检验 | 第47-48页 |
4.1.6 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48页 |
4.1.7 相关指数国际比较 | 第48-49页 |
4.2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 第49-52页 |
4.2.1 建立模型 | 第49页 |
4.2.2 矩阵构造 | 第49-50页 |
4.2.3 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50-51页 |
4.2.4 模型计算 | 第51-52页 |
4.3 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国际比较 | 第52-56页 |
4.3.1 净出口指数比较 | 第52-54页 |
4.3.2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比较 | 第54-55页 |
4.3.3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 | 第55-56页 |
4.4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56-59页 |
4.4.1 政府过度干预 | 第56-57页 |
4.4.2 创新政策欠缺 | 第57页 |
4.4.3 产品质量水平落后 | 第57-58页 |
4.4.4 自主研发体系未建立 | 第58页 |
4.4.5 相关支持产业滞后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 第60-69页 |
5.1 政府扶持 | 第60-61页 |
5.1.1 相关政策扶持 | 第60页 |
5.1.2 产业政策改革 | 第60-61页 |
5.1.3 政府管理模式改变 | 第61页 |
5.2 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 第61-63页 |
5.2.1 人才培养 | 第62页 |
5.2.2 科研投入 | 第62-63页 |
5.2.3 新能源战略 | 第63页 |
5.3 加速推进汽车产业国际化 | 第63-65页 |
5.3.1 技术引用 | 第63-64页 |
5.3.2 提升FDI利用率 | 第64-65页 |
5.4 企业改革 | 第65-66页 |
5.4.1 资源配置优化 | 第65页 |
5.4.2 实现企业经济规模 | 第65-66页 |
5.5 产业宏观调控 | 第66-67页 |
5.5.1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 第66-67页 |
5.5.2 加快落后产业发展 | 第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