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黄土裂隙成因机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降雨对裂隙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及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5-29页 |
2.1 非饱和土的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2.1.1 基质吸力 | 第15页 |
2.1.2 土水特征曲线 | 第15-16页 |
2.1.3 土水特征曲线的确定方法 | 第16-18页 |
2.2 饱和-非饱和渗流达西定律 | 第18-19页 |
2.3 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方程 | 第19-23页 |
2.3.1 饱和渗流的基本方程 | 第19-21页 |
2.3.2 非饱和渗流基本方程 | 第21-23页 |
2.4 非饱和渗流方程的定解条件 | 第23-24页 |
2.5 边坡降雨入渗基本理论 | 第24-25页 |
2.5.1 边坡降雨入渗的模型 | 第24页 |
2.5.2 雨水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 第24-25页 |
2.6 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6.1 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 第25-26页 |
2.6.2 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裂隙黄土边坡特点及其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47页 |
3.1 黄土裂隙的类型 | 第29页 |
3.2 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3.2.1 内部因素 | 第30页 |
3.2.2 外部因素 | 第30-31页 |
3.3 坡顶裂隙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分析 | 第31-44页 |
3.3.1 裂隙扩展位置和深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32-35页 |
3.3.2 坡脚对边披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3 抗剪强度参数C值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41页 |
3.3.4 抗剪强度参数φ值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4 降雨条件下坡顶裂隙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47-81页 |
4.1 裂隙对黄土渗透性影响 | 第47-55页 |
4.1.1 降雨入渗分析中裂隙的处理方法 | 第47-48页 |
4.1.2 无垂直裂隙条件下水分入渗规律 | 第48-51页 |
4.1.3 考虑垂直裂隙条件下水分入渗规律 | 第51-55页 |
4.2 裂隙深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65页 |
4.2.1 计算模型及其网格划分 | 第55页 |
4.2.2 计算参数及其边界条件设置 | 第55-57页 |
4.2.3 裂隙深度对边坡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场的影响 | 第57-64页 |
4.2.4 裂隙深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4.3 考虑土体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对裂隙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65-73页 |
4.3.1 土体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对裂隙边坡饱和-非饱和渗流场的影响 | 第65-72页 |
4.3.2 土体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对裂隙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 降雨强度对裂隙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73-78页 |
4.4.1 不同的降雨强度对裂隙边坡饱和-非饱和渗流场的影响 | 第73-77页 |
4.4.2 不同的降雨强度对裂隙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5 地震荷载对裂隙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81-99页 |
5.1 黄土地震滑坡的类型 | 第81页 |
5.2 地震边坡失稳机理 | 第81-82页 |
5.3 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82-84页 |
5.3.1 拟静力法 | 第82-83页 |
5.3.2 Newmark滑块分析法 | 第83页 |
5.3.3 数值分析法 | 第83页 |
5.3.4 试验法 | 第83-84页 |
5.3.5 概率分析 | 第84页 |
5.4 地震荷载对裂隙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84-97页 |
5.4.1 计算模型及其网格划分 | 第84-85页 |
5.4.2 计算参数及其边界条件 | 第85页 |
5.4.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85-87页 |
5.4.4 地震强度对裂隙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87-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3页 |
6.1 结论 | 第99-10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