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语言的习得与表现--《指南》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行动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4页 |
1.1.1 《指南》背景下的要求 | 第10-11页 |
1.1.2 幼儿美术教学的现状思考 | 第11-13页 |
1.1.3 瑞吉欧的启示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1.2.3 个人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1.4.1 建构主义 | 第18-21页 |
1.4.2 瑞吉欧艺术教育理念 | 第21-22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1.5.1 幼儿美术语言 | 第22-23页 |
1.5.2 习得与表现 | 第23-24页 |
1.5.3 幼儿园美术教学 | 第24-26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26-42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2.2.1 行动研究法 | 第26-27页 |
2.2.2 观察法 | 第27页 |
2.2.3 资料收集与分析法 | 第27-28页 |
2.2.4 作品分析法 | 第28页 |
2.3 研究对象与研究者 | 第28-29页 |
2.4 研究计划 | 第29-30页 |
2.5 活动方案设计 | 第30-42页 |
2.5.1 设计依据 | 第30-36页 |
2.5.2 方案计划 | 第36-39页 |
2.5.3 实施原则 | 第39-42页 |
第3章 研究过程 | 第42-112页 |
3.1 习得与表现阶段一:“点”与“线” | 第46-68页 |
3.1.1 现状与分析 | 第46-55页 |
3.1.2 问题分析 | 第55-59页 |
3.1.3 重新策划、修正实施及效果分析 | 第59-68页 |
3.2 习得与表现阶段二:“形” | 第68-83页 |
3.2.1 现状与分析 | 第68-77页 |
3.2.2 问题分析 | 第77-79页 |
3.2.3 重新策划、修正实施及效果分析 | 第79-83页 |
3.3 习得与表现阶段三:“色彩”与“肌理” | 第83-104页 |
3.3.1 现状与分析 | 第84-97页 |
3.3.2 问题分析 | 第97-99页 |
3.3.3 重新策划、修正实施及效果分析 | 第99-104页 |
3.4 习得与表现阶段四:“多元”与“综合” | 第104-112页 |
3.4.1 小班多元表现与综合创作 | 第104-107页 |
3.4.2 中班多元表现与综合创作 | 第107-109页 |
3.4.3 大班多元表现与综合创作 | 第109-112页 |
第4章 讨论与思考 | 第112-122页 |
4.1 讨论 | 第112-115页 |
4.1.1 “自由表达”与“刻板复制” | 第112-113页 |
4.1.2 “创作者”与“旁观者” | 第113-114页 |
4.1.3 老师的“话”与孩子的“画” | 第114-115页 |
4.2 研究思考 | 第115-119页 |
4.2.1 美术是一种成长的游戏 | 第116-117页 |
4.2.2 幼儿需要一种“自游”的空间 | 第117-118页 |
4.2.3 童真是最稀缺的创意之源 | 第118-119页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附录 | 第126-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