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镇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城市发展道路、城市化论文

现代城市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第一章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1-16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1-13页
    1.2 论文的技术路线和内容第13-15页
        1.2.1 论文的技术路线第13-14页
        1.2.2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4-15页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城市发展理论综述第16-40页
    2.1 城市概念与城市经济发展第16-20页
        2.1.1 城市的起源和性质第16-17页
        2.1.2 判定城市的区划标准第17-18页
        2.1.3 城市角色的演变与内涵延伸第18-20页
    2.2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第20-29页
        2.2.1 区位理论第20-21页
        2.2.2 结构理论第21-24页
        2.2.3 人口迁移论第24-25页
        2.2.4 非均衡增长论第25-27页
        2.2.5 生态学派理论第27-29页
    2.3 城市发展的理论进展第29-33页
        2.3.1 人力资本第29-30页
        2.3.2 制度第30-31页
        2.3.3 文化第31-32页
        2.3.4 社会资本第32页
        2.3.5 产业集聚与创新环境第32-33页
    2.4 城市发展研究的基本趋势第33-35页
        2.4.1 要素集合不断扩大第33页
        2.4.2 软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第33-34页
        2.4.3 要素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第34页
        2.4.4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成为焦点第34-35页
        2.4.5 政府再造理论成为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的前沿课题第35页
    2.5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理论第35-40页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第40-58页
    3.1 城市化内涵第40-42页
        3.1.1 不同学科的认识第40-41页
        3.1.2 主要代表性观点第41页
        3.1.3 城市化内涵的科学解释第41-42页
    3.2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第42-44页
        3.2.1 国家政策的调控力第42-43页
        3.2.2 产业结构的转换力第43页
        3.2.3 城乡间的相互作用力第43页
        3.2.4 科技进步的推动力第43-44页
    3.3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第44-51页
        3.3.1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第44-46页
        3.3.2 中国城市化发展可选择模式分析第46-48页
        3.3.3 城市化主导模式的选择第48-51页
    3.4 实现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第51-52页
        3.4.1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第51页
        3.4.2 改革土地制度第51-52页
        3.4.3 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第52页
    3.5 中国城市化质量体系结构建立第52-58页
        3.5.1 城市化质量策划维第53-55页
        3.5.2 城市化质量实现维第55-56页
        3.5.3 城市化质量的改进维第56-58页
第四章 面向城市化的沿江河城市跨越江河发展第58-80页
    4.1 沿江河城市跨越江河双侧发展的动力分析第58-61页
        4.1.1 城市经济腹地是跨越江河发展的外动力第58-59页
        4.1.2 土地资源和价格的调控作用是跨越江河发展的内动力第59-60页
        4.1.3 产业结构转换是跨越江河发展的催化剂第60-61页
        4.1.4 交通运输条件是跨越江河发展的加速器第61页
    4.2 沿江河城市跨越江河双侧发展的必然性分析第61-65页
        4.2.1 城市地理形状的要求是跨越江河发展的客观因素第61-62页
        4.2.2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模式是跨越江河发展的示范第62页
        4.2.3 促进城市景观是跨江河发展的必然要求第62-63页
        4.2.4 跨江河发展是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第63页
        4.2.5 跨江河发展便于统一规划和合理建设沿基础设施第63页
        4.2.6 跨江河发展有助于突破行政分割第63-64页
        4.2.7 跨江河发展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64-65页
        4.2.8 跨江河发展有利于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演化第65页
    4.3 城市跨越江河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第65-68页
        4.3.1 技术方面的制约因素基本消失第65-66页
        4.3.2 经济高速发展为跨江河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第66-67页
        4.3.3 政策支持是跨江河战略成功实施的有力保障第67-68页
    4.4 跨越江河发展双侧区域的博弈分析第68-72页
        4.4.1 “智猪博弈”:跨越江河双侧区域非合作博弈的典型反映第68-69页
        4.4.2 从博弈论的角度考虑跨越江河双侧发展合作博弈的策略第69-71页
        4.4.3 建立城市跨越江河双侧发展的合作博弈规则第71-72页
    4.5 城市跨越江河发展的基本思路第72-80页
        4.5.1 城市跨越江河发展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第72页
        4.5.2 城市跨越江河发展被跨区域要搭建的三个平台第72-76页
        4.5.3 跨江河双侧发展的两岸合作模式及政策建议第76-80页
第五章 城市的经营模式第80-97页
    5.1 城市经营的概念及内涵第80-82页
        5.1.1 城市经营的概念第80-81页
        5.1.2 城市经营的内涵第81-82页
    5.2 中国城市经营的制度背景和动力机制第82-85页
        5.2.1 土地市场的建立是中国城市经营的起点第82-83页
        5.2.2 分税制为城市经营提供了基本的财力资源第83页
        5.2.3 企业家的挑剔行为使城市竞争不断加剧第83-84页
        5.2.4 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使城市经营成为普遍的自觉行为第84-85页
    5.3 城市经营的主体第85-88页
        5.3.1 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主体作用第85-87页
        5.3.2 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模式要求市场要成为城市经营的主体第87-88页
    5.4 城市经营的目标第88-89页
    5.5 城市经营的原则及方式第89-90页
        5.5.1 城市经营的原则第89页
        5.5.2 城市经营的方式第89-90页
    5.6 城市经营的领域第90-93页
        5.6.1 政府在以市场为主导领域的经营职能第90-91页
        5.6.2 政府在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领域的经营职能第91-93页
        5.6.3 政府为主导的经营领域第93页
    5.7 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职能转变第93-97页
        5.7.1 为进入城市的各类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市场制度第94-96页
        5.7.2 做好城市品牌形象的包装与推广第96-97页
第六章 城市竞争力研究第97-114页
    6.1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第97-100页
        6.1.1 国内外学者城市竞争力研究述评第97-98页
        6.1.2 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原因第98-100页
    6.2 城市竞争力的实质及其分析第100-101页
        6.2.1 从城市产生与发展看城市竞争力的实质第100页
        6.2.2 从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看城市竞争力的实质第100-101页
        6.2.3 从集聚和辐射的关系看城市竞争力的实质第101页
    6.3 城市竞争力因素分析第101-105页
        6.3.1 城市竞争资本第102页
        6.3.2 城市竞争环境和竞争过程第102-104页
        6.3.3 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第104-105页
    6.4 城市竞争力的构建第105-109页
        6.4.1 制度力第105-106页
        6.4.2 区位力第106页
        6.4.3 设施力第106页
        6.4.4 创新力第106页
        6.4.5 持续力第106-107页
        6.4.6 开放力第107页
        6.4.7 市场力第107-108页
        6.4.8 特色力第108页
        6.4.9 科技力第108-109页
        6.4.10 产业力第109页
    6.5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第109-112页
        6.5.1 巩固传统腹地第110-111页
        6.5.2 延伸“准腹地”第111页
        6.5.3 畅展“飞地型腹地”第111-112页
    6.6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第112-114页
        6.6.1 城市竞争资本的积累第112-113页
        6.6.2 竞争环境优化,催进竞争资本增值第113-114页
第七章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研究第114-136页
    7.1 都市圈供应链的提出第114-118页
        7.1.1 城市体的日益企业化第114-116页
        7.1.2 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化与城市经营的发展第116-118页
    7.2 都市圈供应链与都市圈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涵第118-126页
        7.2.1 都市圈及企业供应链的概念第118-119页
        7.2.2 都市圈供应链的概念第119-121页
        7.2.3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第121-122页
        7.2.4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第122-123页
        7.2.5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的目标第123-124页
        7.2.6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第124-126页
    7.3 都市圈供需链管理的必然性分析第126-130页
        7.3.1 当前都市圈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冲突第126-127页
        7.3.2 都市圈供需链管理的必然性第127-129页
        7.3.3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对都市圈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第129-130页
    7.4 产业上下游都市圈供应链管理第130-136页
        7.4.1 都市圈产业供应链管理层次体系模型第130-133页
        7.4.2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区别第133页
        7.4.3 都市圈供应链成长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机制第133-136页
总结与展望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3页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说明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生病毒DNAβ分子βC1基因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中国燃气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