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论文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 第13-15页 |
1.2.1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2.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 第16-40页 |
2.1 城市概念与城市经济发展 | 第16-20页 |
2.1.1 城市的起源和性质 | 第16-17页 |
2.1.2 判定城市的区划标准 | 第17-18页 |
2.1.3 城市角色的演变与内涵延伸 | 第18-20页 |
2.2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 | 第20-29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结构理论 | 第21-24页 |
2.2.3 人口迁移论 | 第24-25页 |
2.2.4 非均衡增长论 | 第25-27页 |
2.2.5 生态学派理论 | 第27-29页 |
2.3 城市发展的理论进展 | 第29-33页 |
2.3.1 人力资本 | 第29-30页 |
2.3.2 制度 | 第30-31页 |
2.3.3 文化 | 第31-32页 |
2.3.4 社会资本 | 第32页 |
2.3.5 产业集聚与创新环境 | 第32-33页 |
2.4 城市发展研究的基本趋势 | 第33-35页 |
2.4.1 要素集合不断扩大 | 第33页 |
2.4.2 软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33-34页 |
2.4.3 要素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 第34页 |
2.4.4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成为焦点 | 第34-35页 |
2.4.5 政府再造理论成为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的前沿课题 | 第35页 |
2.5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理论 | 第35-40页 |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40-58页 |
3.1 城市化内涵 | 第40-42页 |
3.1.1 不同学科的认识 | 第40-41页 |
3.1.2 主要代表性观点 | 第41页 |
3.1.3 城市化内涵的科学解释 | 第41-42页 |
3.2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42-44页 |
3.2.1 国家政策的调控力 | 第42-43页 |
3.2.2 产业结构的转换力 | 第43页 |
3.2.3 城乡间的相互作用力 | 第43页 |
3.2.4 科技进步的推动力 | 第43-44页 |
3.3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44-51页 |
3.3.1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 | 第44-46页 |
3.3.2 中国城市化发展可选择模式分析 | 第46-48页 |
3.3.3 城市化主导模式的选择 | 第48-51页 |
3.4 实现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 | 第51-52页 |
3.4.1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 第51页 |
3.4.2 改革土地制度 | 第51-52页 |
3.4.3 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2页 |
3.5 中国城市化质量体系结构建立 | 第52-58页 |
3.5.1 城市化质量策划维 | 第53-55页 |
3.5.2 城市化质量实现维 | 第55-56页 |
3.5.3 城市化质量的改进维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面向城市化的沿江河城市跨越江河发展 | 第58-80页 |
4.1 沿江河城市跨越江河双侧发展的动力分析 | 第58-61页 |
4.1.1 城市经济腹地是跨越江河发展的外动力 | 第58-59页 |
4.1.2 土地资源和价格的调控作用是跨越江河发展的内动力 | 第59-60页 |
4.1.3 产业结构转换是跨越江河发展的催化剂 | 第60-61页 |
4.1.4 交通运输条件是跨越江河发展的加速器 | 第61页 |
4.2 沿江河城市跨越江河双侧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 第61-65页 |
4.2.1 城市地理形状的要求是跨越江河发展的客观因素 | 第61-62页 |
4.2.2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模式是跨越江河发展的示范 | 第62页 |
4.2.3 促进城市景观是跨江河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62-63页 |
4.2.4 跨江河发展是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 第63页 |
4.2.5 跨江河发展便于统一规划和合理建设沿基础设施 | 第63页 |
4.2.6 跨江河发展有助于突破行政分割 | 第63-64页 |
4.2.7 跨江河发展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64-65页 |
4.2.8 跨江河发展有利于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演化 | 第65页 |
4.3 城市跨越江河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第65-68页 |
4.3.1 技术方面的制约因素基本消失 | 第65-66页 |
4.3.2 经济高速发展为跨江河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 | 第66-67页 |
4.3.3 政策支持是跨江河战略成功实施的有力保障 | 第67-68页 |
4.4 跨越江河发展双侧区域的博弈分析 | 第68-72页 |
4.4.1 “智猪博弈”:跨越江河双侧区域非合作博弈的典型反映 | 第68-69页 |
4.4.2 从博弈论的角度考虑跨越江河双侧发展合作博弈的策略 | 第69-71页 |
4.4.3 建立城市跨越江河双侧发展的合作博弈规则 | 第71-72页 |
4.5 城市跨越江河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72-80页 |
4.5.1 城市跨越江河发展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 | 第72页 |
4.5.2 城市跨越江河发展被跨区域要搭建的三个平台 | 第72-76页 |
4.5.3 跨江河双侧发展的两岸合作模式及政策建议 | 第76-80页 |
第五章 城市的经营模式 | 第80-97页 |
5.1 城市经营的概念及内涵 | 第80-82页 |
5.1.1 城市经营的概念 | 第80-81页 |
5.1.2 城市经营的内涵 | 第81-82页 |
5.2 中国城市经营的制度背景和动力机制 | 第82-85页 |
5.2.1 土地市场的建立是中国城市经营的起点 | 第82-83页 |
5.2.2 分税制为城市经营提供了基本的财力资源 | 第83页 |
5.2.3 企业家的挑剔行为使城市竞争不断加剧 | 第83-84页 |
5.2.4 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使城市经营成为普遍的自觉行为 | 第84-85页 |
5.3 城市经营的主体 | 第85-88页 |
5.3.1 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主体作用 | 第85-87页 |
5.3.2 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模式要求市场要成为城市经营的主体 | 第87-88页 |
5.4 城市经营的目标 | 第88-89页 |
5.5 城市经营的原则及方式 | 第89-90页 |
5.5.1 城市经营的原则 | 第89页 |
5.5.2 城市经营的方式 | 第89-90页 |
5.6 城市经营的领域 | 第90-93页 |
5.6.1 政府在以市场为主导领域的经营职能 | 第90-91页 |
5.6.2 政府在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领域的经营职能 | 第91-93页 |
5.6.3 政府为主导的经营领域 | 第93页 |
5.7 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职能转变 | 第93-97页 |
5.7.1 为进入城市的各类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市场制度 | 第94-96页 |
5.7.2 做好城市品牌形象的包装与推广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城市竞争力研究 | 第97-114页 |
6.1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 第97-100页 |
6.1.1 国内外学者城市竞争力研究述评 | 第97-98页 |
6.1.2 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原因 | 第98-100页 |
6.2 城市竞争力的实质及其分析 | 第100-101页 |
6.2.1 从城市产生与发展看城市竞争力的实质 | 第100页 |
6.2.2 从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看城市竞争力的实质 | 第100-101页 |
6.2.3 从集聚和辐射的关系看城市竞争力的实质 | 第101页 |
6.3 城市竞争力因素分析 | 第101-105页 |
6.3.1 城市竞争资本 | 第102页 |
6.3.2 城市竞争环境和竞争过程 | 第102-104页 |
6.3.3 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 第104-105页 |
6.4 城市竞争力的构建 | 第105-109页 |
6.4.1 制度力 | 第105-106页 |
6.4.2 区位力 | 第106页 |
6.4.3 设施力 | 第106页 |
6.4.4 创新力 | 第106页 |
6.4.5 持续力 | 第106-107页 |
6.4.6 开放力 | 第107页 |
6.4.7 市场力 | 第107-108页 |
6.4.8 特色力 | 第108页 |
6.4.9 科技力 | 第108-109页 |
6.4.10 产业力 | 第109页 |
6.5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 | 第109-112页 |
6.5.1 巩固传统腹地 | 第110-111页 |
6.5.2 延伸“准腹地” | 第111页 |
6.5.3 畅展“飞地型腹地” | 第111-112页 |
6.6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 第112-114页 |
6.6.1 城市竞争资本的积累 | 第112-113页 |
6.6.2 竞争环境优化,催进竞争资本增值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研究 | 第114-136页 |
7.1 都市圈供应链的提出 | 第114-118页 |
7.1.1 城市体的日益企业化 | 第114-116页 |
7.1.2 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化与城市经营的发展 | 第116-118页 |
7.2 都市圈供应链与都市圈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 第118-126页 |
7.2.1 都市圈及企业供应链的概念 | 第118-119页 |
7.2.2 都市圈供应链的概念 | 第119-121页 |
7.2.3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 第121-122页 |
7.2.4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 | 第122-123页 |
7.2.5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 第123-124页 |
7.2.6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 第124-126页 |
7.3 都市圈供需链管理的必然性分析 | 第126-130页 |
7.3.1 当前都市圈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冲突 | 第126-127页 |
7.3.2 都市圈供需链管理的必然性 | 第127-129页 |
7.3.3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对都市圈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7.4 产业上下游都市圈供应链管理 | 第130-136页 |
7.4.1 都市圈产业供应链管理层次体系模型 | 第130-133页 |
7.4.2 都市圈供应链管理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区别 | 第133页 |
7.4.3 都市圈供应链成长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机制 | 第133-13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3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说明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