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 | 第11页 |
1.3.2 利益分配及激励机制研究 | 第11页 |
1.3.3 成果归属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第11-12页 |
1.3.4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研究 | 第12页 |
1.3.5 中介机构的作用研究 | 第12-13页 |
1.3.6 政策工具研究 | 第13页 |
1.3.7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问题研究 | 第13-14页 |
1.3.8 国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措施研究 | 第14页 |
1.3.9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15-17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产学研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合作创新的概念 | 第18页 |
2.1.3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4 公共政策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5 产学研合作创新公共政策的概念 | 第20页 |
2.2 创新的三种类型 | 第20-21页 |
2.2.1 原始性创新 | 第20-21页 |
2.2.2 集成创新 | 第21页 |
2.2.3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第21页 |
2.3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3.1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1-22页 |
2.3.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第22-23页 |
2.4 产学研合作创新公共政策的必要性 | 第23-26页 |
2.4.1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外部性 | 第23-24页 |
2.4.2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在要求 | 第24页 |
2.4.3 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必然要求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26-35页 |
3.1 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3.1.1 政策环境空前改善 | 第26-27页 |
3.1.2 政府部门大力推动 | 第27页 |
3.1.3 创新主体积极寻求 | 第27-28页 |
3.1.4 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大增强 | 第28页 |
3.1.5 产学研合作创新形式多样 | 第28-29页 |
3.2 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3.2.1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足 | 第29-30页 |
3.2.2 缺乏适应产业重大技术创新需要的合作长效机制 | 第30-31页 |
3.2.3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健全 | 第31-32页 |
3.2.4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发挥的作用不够 | 第32-33页 |
3.3 障碍分析 | 第33-35页 |
3.3.1 缺乏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协调 | 第33-34页 |
3.3.2 产学研各方合作动力不足 | 第34页 |
3.3.3 人员流动的障碍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分析 | 第35-55页 |
4.1 政策演变 | 第35-37页 |
4.1.1 初步探索阶段(1985~1991 年) | 第35页 |
4.1.2 全面推广阶段(1992~1998 年) | 第35-36页 |
4.1.3 快速发展阶段(1999~今) | 第36-37页 |
4.2 政策现状 | 第37-49页 |
4.2.1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 第37-40页 |
4.2.2 科技计划、专项项目的政策 | 第40-42页 |
4.2.3 税收优惠政策 | 第42-46页 |
4.2.4 知识产权制度 | 第46-49页 |
4.2.5 激励和评价制度 | 第49页 |
4.3 不足之处 | 第49-52页 |
4.3.1 缺乏专门政策 | 第49-50页 |
4.3.2 政策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 第50页 |
4.3.3 财政支持政策不够完整 | 第50页 |
4.3.4 税收优惠力度不够 | 第50-51页 |
4.3.5 人才交流政策有待完善 | 第51页 |
4.3.6 社会中介组织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 第51页 |
4.3.7 风险投资政策有待完善 | 第51-52页 |
4.4 政策需求 | 第52-55页 |
第五章 国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 | 第55-74页 |
5.1 典型模式 | 第55-66页 |
5.1.1 制度驱动型 | 第55-60页 |
5.1.2 市场驱动型 | 第60-64页 |
5.1.3 能力驱动型 | 第64-66页 |
5.2 典型措施 | 第66-70页 |
5.2.1 设立科技计划或专项项目 | 第66-67页 |
5.2.2 建立产学研中介服务机构 | 第67-68页 |
5.2.3 建设产学研合作的产业集聚区 | 第68-69页 |
5.2.4 建立促进人员流动的政策 | 第69-70页 |
5.2.5 实施合理的财税、风险投资政策 | 第70页 |
5.3 对我国的启示 | 第70-74页 |
5.3.1 模式的选择 | 第70-71页 |
5.3.2 政策启示 | 第71-74页 |
第六章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建议 | 第74-79页 |
6.1 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 | 第74-75页 |
6.2 拓宽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资金投入渠道 | 第75页 |
6.3 强化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 第75-76页 |
6.4 完善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的政策 | 第76-77页 |
6.5 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协调机制 | 第77页 |
6.6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 第77-78页 |
6.7 改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评价机制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