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9-21页 |
1 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概述 | 第21-47页 |
1.1 次贷危机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 | 第21-29页 |
1.1.1 次贷危机的成因 | 第21-25页 |
1.1.2 金融稳定法律机制在国际金融体系内的缺失 | 第25-27页 |
1.1.3 构建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1.2 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界定 | 第29-32页 |
1.2.1 金融稳定的概念与金融不稳定问题 | 第29-31页 |
1.2.2 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的概念与应有特征 | 第31-32页 |
1.3 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的组织基础 | 第32-45页 |
1.3.1 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 | 第33-35页 |
1.3.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第35-38页 |
1.3.3 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 | 第38-44页 |
1.3.4 金融稳定理事会及其与上述国际机构的关系 | 第44-45页 |
1.4 小结 | 第45-47页 |
2 从金融稳定论坛到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制度变革 | 第47-72页 |
2.1 金融稳定论坛机制及其法律缺陷 | 第47-55页 |
2.1.1 金融稳定论坛产生的背景 | 第47-48页 |
2.1.2 金融稳定论坛的运作机制 | 第48-50页 |
2.1.3 金融稳定论坛的法律成就 | 第50-53页 |
2.1.4 金融稳定论坛的性质与法律缺陷 | 第53-55页 |
2.2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产生及其法律意义 | 第55-64页 |
2.2.1 金融稳定理事会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55-57页 |
2.2.2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法律框架 | 第57-61页 |
2.2.3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产生对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形成的意义 | 第61-64页 |
2.3 未来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的基本架构 | 第64-70页 |
2.3.1 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评估机制 | 第65-67页 |
2.3.2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机制 | 第67-68页 |
2.3.3 国际金融标准实施协调机制 | 第68-69页 |
2.3.4 跨境风险应急管理机制 | 第69-70页 |
2.4 小结 | 第70-72页 |
3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研究 | 第72-113页 |
3.1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概述 | 第72-77页 |
3.1.1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概念 | 第72-73页 |
3.1.2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形式 | 第73-75页 |
3.1.3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必要性 | 第75-77页 |
3.2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实践 | 第77-81页 |
3.2.1 “布雷顿森林体系”前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 第77-78页 |
3.2.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 第78-79页 |
3.2.3 “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 第79-81页 |
3.3 当前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不足 | 第81-84页 |
3.3.1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具有滞后性 | 第81-82页 |
3.3.2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具有不全面性 | 第82-83页 |
3.3.3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标准具有非合理性 | 第83页 |
3.3.4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具有非公平性 | 第83-84页 |
3.4 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改革 | 第84-110页 |
3.4.1 增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公平性 | 第85-87页 |
3.4.2 建立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监测机制 | 第87-92页 |
3.4.3 重新定义国际金融监管范围 | 第92-101页 |
3.4.4 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标准体系的完善 | 第101-110页 |
3.5 小结 | 第110-113页 |
4 国际金融标准实施协调机制研究 | 第113-142页 |
4.1 国际金融标准及其实施 | 第113-118页 |
4.1.1 国际金融标准的软法性 | 第113-114页 |
4.1.2 国际金融标准实施的必要性和困境 | 第114-116页 |
4.1.3 国际金融标准有效实施的关键要素 | 第116-118页 |
4.2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标准汇编 | 第118-125页 |
4.2.1 标准汇编工作的由来 | 第118-120页 |
4.2.2 标准汇编的具体内容 | 第120-124页 |
4.2.3 标准汇编的效力和作用 | 第124-125页 |
4.3 增强国际金融标准实施的框架 | 第125-128页 |
4.3.1 以身作则 | 第126页 |
4.3.2 同侪评议 | 第126-127页 |
4.3.3 促进标准的全球实施 | 第127-128页 |
4.4 增强国际金融标准实施的制度安排 | 第128-140页 |
4.4.1 识别需优先评估的国家和地区 | 第129-132页 |
4.4.2 评估程序 | 第132-137页 |
4.4.3 用以提高标准遵守和促进合作的措施 | 第137-140页 |
4.5 小结 | 第140-142页 |
5 跨境风险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 第142-201页 |
5.1 跨境风险应急管理及实施动因 | 第142-156页 |
5.1.1 跨境风险应急管理概述 | 第142-149页 |
5.1.2 实施跨境风险应急管理的理论依据 | 第149-153页 |
5.1.3 实施跨境风险应急管理的现实动因 | 第153-156页 |
5.2 跨境风险应急管理核心原则 | 第156-161页 |
5.2.1 跨境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157-158页 |
5.2.2 金融危机应对原则 | 第158-160页 |
5.2.3 金融危机处置原则 | 第160-161页 |
5.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框架 | 第161-171页 |
5.3.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 第161-166页 |
5.3.2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 第166-167页 |
5.3.3 解决“太大而不能倒”问题的政策框架 | 第167-170页 |
5.3.4 实施进程和时间安排 | 第170-171页 |
5.4 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框架 | 第171-199页 |
5.4.1 目标和适用范围 | 第172-174页 |
5.4.2 处置权力和工具 | 第174-182页 |
5.4.3 跨境合作安排 | 第182-187页 |
5.4.4 处置计划 | 第187-195页 |
5.4.5 消除处置障碍 | 第195-199页 |
5.5 小结 | 第199-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0页 |
主要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210-2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14-216页 |
附件 | 第216-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