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0 导论 | 第14-25页 |
0.1 研究的背景 | 第14-18页 |
0.1.1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重大现实课题 | 第14-15页 |
0.1.2 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是重大战略选择 | 第15-16页 |
0.1.3 大学文化创新是重要发展环节 | 第16-17页 |
0.1.4 和谐校园建设是重要实践载体 | 第17-18页 |
0.2 研究的价值 | 第18-19页 |
0.3 研究的现状 | 第19-22页 |
0.3.1 主要代表成果 | 第19-22页 |
0.3.2 研究现状分析及述评 | 第22页 |
0.4 研究的方法 | 第22-23页 |
0.5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23-25页 |
1 文化、大学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建设 | 第25-46页 |
1.1 文化与大学文化 | 第25-31页 |
1.1.1 文化的概念 | 第25-26页 |
1.1.2 大学文化的内涵 | 第26-31页 |
1.2 和谐与大学和谐校园 | 第31-37页 |
1.2.1 和谐的内涵 | 第32页 |
1.2.2 大学和谐校园的内涵 | 第32-34页 |
1.2.3 大学和谐校园的特点 | 第34-37页 |
1.3 大学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建设 | 第37-46页 |
1.3.1 大学文化引领大学和谐校园建设 | 第37-42页 |
1.3.2 大学和谐校园建设提升大学文化 | 第42-46页 |
2 文化视阈下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意蕴 | 第46-64页 |
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 第46-49页 |
2.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大学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外部条件 | 第46-47页 |
2.1.2 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撑 | 第47-49页 |
2.2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要求 | 第49-52页 |
2.2.1 大学和谐校园与大学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第49-50页 |
2.2.2 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 | 第50-51页 |
2.2.3 大学和谐校园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 第51-52页 |
2.3 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52-56页 |
2.3.1 以人为本: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 | 第52-54页 |
2.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54-55页 |
2.3.3 统筹兼顾: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方法 | 第55-56页 |
2.4 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 第56-60页 |
2.4.1 大学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第57-58页 |
2.4.2 我国大学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 第58-59页 |
2.4.3 提升我国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 第59-60页 |
2.5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要求 | 第60-64页 |
2.5.1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 第60-61页 |
2.5.2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 第61-63页 |
2.5.3 健全大学生人格品质 | 第63-64页 |
3 文化视阈下大学和谐校园的系统结构 | 第64-81页 |
3.1 文化视阈下的大学校园“内和谐” | 第64-68页 |
3.1.1 思想政治的导向力 | 第64-66页 |
3.1.2 科学发展的驱动力 | 第66-67页 |
3.1.3 团结奋进的凝聚力 | 第67-68页 |
3.2 文化视阈下的大学校园“外和谐” | 第68-81页 |
3.2.1 办学治校的竞争力 | 第69-73页 |
3.2.2 服务社会的贡献力 | 第73-77页 |
3.2.3 辐射大众的影响力 | 第77-81页 |
4 文化视阈下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要求 | 第81-94页 |
4.1 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特质 | 第81-85页 |
4.1.1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第81-82页 |
4.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第82-83页 |
4.1.3 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理念 | 第83-85页 |
4.2 反映时代的文化特点 | 第85-90页 |
4.2.1 积极应对世界范围的文化挑战 | 第85-86页 |
4.2.2 坚持超越市场经济的文化理念 | 第86-87页 |
4.2.3 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文化精神 | 第87-88页 |
4.2.4 切实推进民主的制度文化建设 | 第88-90页 |
4.3 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 第90-94页 |
4.3.1 善用所处的地域文化优势 | 第90-91页 |
4.3.2 明确自身的发展文化理念 | 第91-92页 |
4.3.3 形成鲜明的办学文化特色 | 第92-94页 |
5 文化视阈下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94-113页 |
5.1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引领作用 | 第94-98页 |
5.1.1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 | 第94-95页 |
5.1.2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力量 | 第95-96页 |
5.1.3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师生斗志 | 第96-97页 |
5.1.4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师生行为 | 第97-98页 |
5.2 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 | 第98-105页 |
5.2.1 凝练大学精神 | 第98-100页 |
5.2.2 明晰大学校训 | 第100-102页 |
5.2.3 塑造大学校风 | 第102-104页 |
5.2.4 外化大学形象 | 第104-105页 |
5.3 构建理性和谐的大学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 第105-109页 |
5.3.1 处理好民主权利与集中统一的关系以实现民主治校 | 第105-106页 |
5.3.2 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以实现教授治学 | 第106-108页 |
5.3.3 处理好教职员工与青年学生的关系以实现全员育人 | 第108-109页 |
5.4 培育多元高效的文化载体和文化业态 | 第109-113页 |
5.4.1 拓展传媒载体 | 第110-111页 |
5.4.2 创新活动载体 | 第111-112页 |
5.4.3 开发群团载体 | 第112-113页 |
6 文化视阈下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策略 | 第113-135页 |
6.1 突出系统性 | 第113-121页 |
6.1.1 科学规划设计 | 第113-116页 |
6.1.2 激发主体参与 | 第116-120页 |
6.1.3 完善保障机制 | 第120-121页 |
6.2 增强组织性 | 第121-125页 |
6.2.1 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 | 第122-123页 |
6.2.2 强化领导班子的协同意识 | 第123-124页 |
6.2.3 提高基层领导班子执行力 | 第124-125页 |
6.3 体现开放性 | 第125-135页 |
6.3.1 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 第125-131页 |
6.3.2 拓展国际交流的渠道与内涵 | 第131-132页 |
6.3.3 实现办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2页 |
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2-143页 |
后记 | 第143-145页 |
附录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