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基于亚硝化的全程自养脱氮工艺(CANON)效能及微生物特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5-40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 生物脱氮途径机理概述第16-20页
        1.2.1 氨化作用第16-17页
        1.2.2 硝化作用第17-18页
        1.2.3 反硝化作用第18页
        1.2.4 厌氧氨氧化作用第18-20页
    1.3 污水生物脱氮新技术概要第20-23页
    1.4 CANON 工艺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第23-37页
        1.4.1 短程硝化研究进展第23-26页
        1.4.2 厌氧氨氧化研究进展第26-32页
        1.4.3 CANON 研究进展第32-36页
        1.4.4 CANON 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第36-37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7-40页
        1.5.1 课题来源第37页
        1.5.2 研究内容第37-38页
        1.5.3 技术路线第38-40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0-51页
    2.1 试验装置第40-42页
    2.2 试验用水第42页
    2.3 试验方法第42-50页
        2.3.1 水样检测方法第42页
        2.3.2 滤料的采集第42页
        2.3.3 滤料形貌观测方法第42页
        2.3.4 AOB 的筛选及鉴定方法第42-43页
        2.3.5 微生物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第43-44页
        2.3.6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第44-46页
        2.3.7 微生物菌种鉴定方法第46页
        2.3.8 微生物定量分析方法第46-48页
        2.3.9 微生物丰度及空间分布分析方法第48-50页
    2.4 主要试验仪器和软件第50-51页
第3章 高温及常温环境对 CANON 的影响研究第51-72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高温及常温条件下 CANON 运行效能第52-54页
        3.2.1 高温下 CANON 运行效能第52页
        3.2.2 常温下 CANON 运行效能第52-54页
    3.3 CANON 系统内微生物特征第54-69页
        3.3.1 AOB 的分离及种属鉴定第54-59页
        3.3.2 微生物形态及空间分布第59-62页
        3.3.3 高温及常温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62-64页
        3.3.4 高温及常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64-69页
    3.4 常温下提高脱氮性能策略分析第69-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4章 基质浓度对 CANON 的影响研究第72-89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2 降基质过程中 CANON 运行效能第73-76页
    4.3 基质浓度对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76-80页
        4.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第76页
        4.3.2 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第76-79页
        4.3.3 功能微生物的种属鉴定第79-80页
    4.4 基质浓度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80-83页
    4.5 基质浓度对微生物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第83-86页
    4.6 低基质条件下提高脱氮性能的策略分析第86-88页
    4.7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常温低基质活性污泥启动 CANON第89-102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启动策略第89-92页
        5.2.1 接种物及启动方式的影响分析第89-91页
        5.2.2 常温低基质活性污泥启动策略第91-92页
    5.3 启动过程中的脱氮效能第92-93页
    5.4 启动过程中微生物特征第93-100页
        5.4.1 滤料上微生物形态特征第93-94页
        5.4.2 滤料上微生物空间分布第94-96页
        5.4.3 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第96-100页
    5.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6章 CANON 系统内微生物的优化控制研究第102-113页
    6.1 引言第102页
    6.2 滤层功能微生物沿程分布特征第102-109页
        6.2.1 生物膜形态沿程变化分析第102-104页
        6.2.2 微生物群落沿程变化分析第104-108页
        6.2.3 微生物沿程分布的优化控制第108-109页
    6.3 生物膜的最佳厚度探求第109-112页
    6.4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结论第113-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0-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个人简历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
下一篇:抗消化淀粉对实验鼠肠道生理环境和胃肠功能性作用的影响